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

尽管《圣经》中没有一节经文明确地要求“宗教自由” (使用这一术语),但是这一概念却几乎隐含在《圣经》的每一页中。正如巴雷特·杜克(Barrett Duke)所说,《圣经》中包含了“衍生的宗教自由的教义”。5 此外,基督教的教导暗示出了信仰具有内在的本质,而且在宗教问题上的强迫是徒劳的。其中的关键经文包括稗子的比喻,主耶稣与年轻的财主之间的交流,在《使徒行传》和其他地方支持呼吁和说服人而不是强迫人,以及在《罗马书》13章和《马太福 音》22章讨论政府和教会角色的经文。正如随后要讨论的,所有这些经文都说明了《圣经》推衍出宗教自由的教义。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

稗子的比喻

为了确立支持宗教自由的圣经根基,最常引用的经文是麦子和稗子的比喻 了 ( 太13:24-30) 。在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关于宗教自由的讨论一直集中在这段经文。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比喻对宗教自由的含义,但现代诠释者一致认为,这一比喻支持宗教自由的广阔视野的讨论。

历史学家罗兰·班顿(Roland Bainton)认为,稗子的比喻是“宗教自由的证明。”6 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受迫害的基督徒求助于这一比喻;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比喻的意义和解释进行深入讨论。

稗子的比喻清楚表明,不信的人不应该被强迫信,因为上帝会在世界末日审判他们。

在主耶稣这则著名的故事中,有一个仇敌偷偷在自己邻居的田间撒下了稗子。当这个诡计被发现之后,农夫就指示自己的仆人让麦子和稗子一起生长,免得在除去稗子时伤害了麦子。在收割的时候,农夫告诉给他收割的人,“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唯有麦子要收在仓里”(太13:30b)。当被问及这个比喻如何解释的时候,主耶稣说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麦子则是“天国之子”。收割的人就是天使,主说,他们要 “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的国里挑出来”。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恶人却要被“丢在火炉里”(太13:36-43)。

班顿在他对这个比喻所做的深入研究中,认为,大 多数解经者都已经明白,在主耶稣第二次降临之前,教 会中会一定有仍未得救的人,就是稗子所代表的那些人。虽然这些人不属于信仰团体,但上帝却任凭他们存在, 因为上帝的审判是末世性的;在世界末了,上帝要因为 他们的不信将这些稗子拔出来。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这是哲罗姆 7(Jerome, 347-420)的观点,他认为,上帝禁止仆人将稗子除去,而是把稗子和麦子分开的责任留给了自己。因此,哲罗姆论述说:“在审判日之前,断无何人能擅用基督的特权审判人。若教会现在就洁净了,还会留给主做什么呢?”8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几个世纪后,莱日的瓦佐 10 (Wazo of Liège 985-1048)思考这一比喻,问道:

“若不是我们主希望传道人对他们错误不断的邻居,特别是那些今天是稗子明天却可能是麦子的人,表现出耐心;那他这些话表明的又是什么呢?”9 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宽容异教徒,因为他们还有得救机会。毕竟,上帝是仁慈的,给所有人悔改的机会。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在马丁·路德 12 早期的作品中,同样也做了明确表述,他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支持宗教自由的。

1525年,路德写道:“论到如何对待异端和假教师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根除和消灭他们。基督在这里公开说,应该他们把留下来一起成长。”11 路德以自己特有的活力指出,真正的宗教自由甚至需要容忍最严重的神学错误。这是因为迫害异端篡夺了唯独属 于上帝权利范围内的权威。

路德告诫说,不可奉主的名来迫害异教徒,因为唯有上帝才能改变人的心意。此外,以宗教之名拿起刀剑来的基督徒,就是冒然效仿那位年轻、仍未悔改的扫罗,要借着某种误入歧途的追求强化正统的行动,在错误地迫害上帝了(徒 9:4)。此外,除了《旧约》中的以色列人蒙主指示来执行这种惩罚以外;在《新约》中,处决异教徒就僭越了主的工作。路德在陈述这一观点时,写道:“我们说,我们应该把异教徒烧死,就是和麦子同在的稗子烧掉……但是基督若希望把那人成为一位可以得救的圣徒呢?”13 通过身体上的伤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杀害)那些与公认的正统观念持不同意见的人,就剥夺了异教徒纠正自己错误观点的机会。

尽管像奥古斯丁、阿奎那、约翰·加尔文,甚至是路德 (在他职业生涯后期)这些有影响力的教会领袖都接受了这一比喻的解释,允许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处决异端,14 许多解经家,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些人,都明白基督让麦子和稗子一同生长的劝诫,是对宗教自由的某种认可。15 

这种观点也是再洗礼派接受的解释。这一组织兴起于1520年代,主要以信徒洗礼(在宣认信仰之后的成人洗礼) 著称。在他们倡导宗教自由的过程中, 再洗礼派将他们的诉求根植于这个稗子的比喻中。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门诺西门 16(Menno Simons, 1496-1561)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西门加入了再洗礼派,牧养一个不断增长 的教会,这个教会最终发展成了门诺会。17  西门用这个稗子的比喻来恳求对宗教少数派的宽容。他 争辩说:“倘若逼迫我们的人如他们所说是基督徒,倘若他们 认为主的话是真实的;那他们为什么不听从、不遵行基督的道 和命令呢?为什么提早开始除去稗子呢?为什么他们不怕薅出 来的是麦子,而不是稗子呢?为什么他们要担任天使的职务呢? 18   再洗礼派的信徒,正像他们之前的许多人一样,明白主耶稣 明确反对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强迫做法。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

少年财主

耶稣没有强迫这位富有的年轻统治者跟随他,强调了信仰的个人本质。

另一段说明圣经支持宗教自由的经文,是一位少年财主的故事(太19:16-30,可10:17-31,路18:18-30)。在这个故事中,有人来问主耶稣永生的问题。在讨论了摩西律法的规定之后,主耶稣便对那人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19:21)。圣经记载了这个人的反应:“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太19:22)。而这人的决定是选择了自己的财产而不是主耶稣,这很悲惨;值得注意的是,主耶稣并没有强迫这人来跟随自己,也没有因这人走开而责备他。与之相反,主耶稣尊重这人的决定,允许他拒绝这一邀请。通过尊重人的选择,主耶稣强调了信仰的个人本质。因为信仰是人心灵的事,它是不受任何强制、胁迫或催逼的。换句话说,外部威胁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们无法在人的良知层面影响真正的变革。

在这个故事中所强调的信仰的属灵本质,也支配着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0章中的劝诫,他说:“那些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虽然在这段经文中的主要观点是灵魂的精神状态决定人的永恒命运;但是,主耶稣的教导却含蓄地提出了一个宗教自由的案例。

虽然有人可以折磨、虐待和迫害一个人的肉体,但无法影响这人内心最深处的信仰。换句话说,虽然外部压力可能会成功产生外在的一致,但却永远无法改变人内在的信念。无论如何努力,若有人不愿意接受神学真理,国家(或任何外部权威机构)就永远无法让这人接受。这是因为信仰是不能强迫的。

正是这些原则,奠定了圣经认为信仰具有个人性这一思想的根基,也成为为什么基督徒认为公民国家不应该把宗教或神学观点强加给公民的原因。用《马太福音》19章的话说,最好是让这位少年财主离开,而不是试图强迫他悔改归主。盼望他能在稍后的时间心悦诚服,再次考虑跟随主耶稣的呼召。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

使徒保罗运用呼吁和说服

《旧约》和《新约》中不断出现的呼吁和说服(而不是强迫)的语言,便进一步证明了宗教自由是《圣经》所信奉的原则。沿着这条路线,保罗在《使徒行传》中的传道和用福音挑战人,都是值得注意的例子。

例如,当保罗在雅典时,他在亚略巴古向哲学家传道。他并没有使用欺骗或胁迫的修辞,而是“在会堂里与犹太 人和虔诚的人,并每日在市场与所遇见的人辩论”(徒17: 17)。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保罗在亚略巴古19)

布鲁斯(F.F. Bruce)注意到,到保罗特别留意抓住每一个机会来分享福音。首先,保罗“到访了雅典城内的犹太会堂……在那那里与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辩论。”20 接下来,他“每日在市场上与所遇见的人辩论”,市场本是雅典人生活和活动的中心。21 经文说,保罗在分享福音时与人“辩论”。这个词是从希腊语 “διετλγετο (dielegeto) 翻译来的,意思是“从圣经中汲取论据”。22很明显,保罗的传福音技巧就是,与人交谈、对话,并引用旧约圣经来说服人。虽然这段经文谈到,保罗看到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但是,他并没有猛烈抨击或是试图强迫任何人接受自己的教导。与此相反,他耐心解释圣经,并相信圣灵会使人知罪,从而悔改和信靠。

保罗传福音的技巧就是, 与人交流、对话、 并引用旧约圣经来说服人。

保罗福音事工的其他例子也强调,信仰的属灵本质和诉诸人良心的需要。在他《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写道:“我 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 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 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 (林前2:3-5)。很明显,保罗不想强迫任何人相信他们不相信的事。事实上,保罗提醒自己的读者,他最初的福音宣讲带着惶恐战兢和个人软弱的迹象。他们对基督的信心乃在乎于圣灵的大能,而不在乎保罗影响群众的能力。此外,根据保罗自己对他的软弱、恐惧战兢的回忆,似乎即使是他想这样做,由于他的虚弱状态,他也无法强迫哥林多人承认他们不是真正相信的东西。

在《使徒行传》19章中保罗前往以弗所进行他的第二次宣教之旅。路加在描述保罗与以弗所人之间的互动时使用的语言,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使徒是如何完成传福音的任务,还有他相信什么才是人得救的必要条件。

《使徒行传》19:8节说:“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神国的事,劝化众人。”当反对的声音出现时,保罗就搬到了推喇奴的学房,在那里与当地的居民“天天辩论”了两年之久(徒19:9)。在《使徒行传》19:8节中使用的单词是διαλεγόμενος (dialegomenos) 和πείθων(peithōn)。尽管διαλεγόμενος和διελέγετο(dielegeto,上面讨论过)一词一样,来自同一个词根;在《使徒行传》19:8节中使用的第二个单词进一步明确了保罗对信仰属灵本质的理解。根据塞尔(Thayer)的观点,一个受人尊敬的希腊语单词πεων的意思 是“说服,也就是,用语言引导人相信。”23  同一个单词在这一章随后内容中也出现了,银匠指责保罗“引诱迷惑许多 人”不拜偶像,教导他们“人手所做的不是神”(徒19:26)。

以弗所的银匠们认识到,保罗已经说服了他们社区中的许多人跟随了基督。值得注意的是,保罗的批评者并没有指责他强迫人相信基督;胁迫和武力威胁并不是保罗传福音过程中的部分内容。与此相反,他用圣经的话语和信靠圣灵来唤醒他们的信心。

另一段使用呼吁语言的经文是《哥林多后书》5章20节, 保罗写道:“所以,我们做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借着我 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几个具体 的单词再次强调了保罗不可动摇的信念,他认为,必须说服 人相信基督教信仰。他把自己描述成“使者”。约翰·麦克 阿瑟牧师解释说,公元一世纪,使者“既是为之差来的使者, 又是代表差他之人的使者。”24 

作为“基督的使者”,保罗认为自己是上帝差到百姓那里的喉舌。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说,上帝通过他和他的同伴“呼吁/劝”。“呼吁/劝”一词的词根是“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o), 它的意思是“称呼,说话”,暗示劝勉和提供指导。25 虽然上帝可以轻易使用其他方式来传扬福音;但他却选择通过属人的方式来呼吁劝导人。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上帝是“呼吁/劝导”人,而不是试图通过保罗强迫人。上帝通过他选择的属人器皿,来辩论并试图说服人。因此,在下一个句子中,保罗解释自己的任务是为基督“恳求”。

新约中的其他经文也不断用劝导和呼吁的语言来呈现福音 主题。在《使徒行传》20:21节中,保罗提醒以弗所的众长老, 他曾“证明”当向上帝悔改和信靠主的必要性。彼得在《彼得 前书》3:15节中写道,基督徒必须是“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 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保罗提 醒帖撒罗尼迦人他被上帝验中来传福音,因此他说“不是要讨 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上帝喜欢”( 帖前2:3-5) 。在《路加福音》13:34节中,主耶稣因为他们不信为耶路撒冷城哭泣。他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在《启示录》中,约翰在自己的异象中看见,主耶稣自己说,“看哪,我站在门口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三:20)。

在所有这些经文中,基本原则是明确的:救恩是一件属灵的事;因此,人必须心甘情愿来接受它。虽然老底嘉教会中明显缺乏光彩夺目的信仰,足以让主耶稣想要把他们吐出来;但他却没有强迫他们改变(启3:14-22)。与此相反,他以在外面等待和敲门的形象为象征,来表现出自己的耐心。

最后一段显示主耶稣拒绝强迫人相信他的经文是《路加福音》9:52-55节。在这段经文中,门徒因为一个撒玛利亚村庄拒绝接受主耶稣就被激怒了。为了施行报复,他们就问主耶稣,他是否想让他们呼求上帝从天上降下火来,烧毁这个村庄。主耶稣拒绝了这个请求,并重申他拒绝强迫人进入王国:“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路9:55)。圣经学者古德恩在观察到这种交流之后,说:“主耶稣直接拒绝了任何强迫人相信他或跟随他的企图。”26  《圣经》断然拒绝宗教上的强迫,坚持说服人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追随基督;这就足以让我们有理由宣称,《圣经》是支持宗教自由的。进一步的原因在于,这样做对教会工作和大使命的完成是至关重要的(太28:16-20)。



《立足圣经原则 捍卫宗教自由》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0)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午8:05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上午12:37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