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荒下的今日教会

本文转载自更新月刊 
2021年3月刊,四十七卷第二期,
获更新传道会授权使用
文 / 李定武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用“鼠赛”来形容现代人的忙碌生活实不为过。然而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年前,时代杂志就曾报导说,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一项大饥荒,不是缺乏粮食,不是缺乏科技知识,而是缺乏钱也买不到的时间!而倍受“时间荒”所困扰的,虽以双职家庭中的女性占大多数,但一般上班族都发现,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效率,却也让自己自由活动的时间减少了!

的确,全球各地科技愈进步的国家,似乎都闹“时间荒”的问题。更有趣的是,随着工作的忙碌与去年开始的疫情,各城市中渐渐兴起一种新兴企业──“家庭服务企业”。这类“为君服务公司”,大的有亚马逊电邮公司,小的有替你送菜上门的服务。不知不觉间,用钱去换取自己所缺的时间已成为我们生活型态的一部分。

当然闹“时间荒”的原因有许多。首先,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在生活各层面上收到实在太多的资讯。此外,公司也因着科技的进步,对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现代人已无法如前人一样享受到努力工作后所带来的满足感,许多人觉得尽管尽上全力,也不过是勉强保住饭碗而已。而那些发明出来为省我们时间与精力的机器,如电脑、电子邮件等,往往又使我们必须更努力的工作。这些机器无远弗届,甚至侵入我们的卧室。不但如此,一般公司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工作方向也转变得很快,这给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与紧张的情绪。一方面大家必须拼命地工作,另一方面工作的深度与创造力却大为减退。

科技的进步不过是造成“时间荒”的部分因素,另一个因素是经济造成的:房价普遍上涨,医药费与子女的大学教育费变得高不可攀,似乎只有走双职家庭路线者,才适合存在于今天的社会。但紧接着双职路线而来的,是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这一类等因“时间荒”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时间荒下的今日教会

至于今日的教会,也一样地经历到“时间荒”的危机。教会该如何面对这些“时间荒”的问题呢?这会因教会领袖们的看法而异。有些领袖步步采取被动,有些则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方式,当然也有不少是介于两者之间。

较被动的教会只好带着无奈的心情,眼睁睁地望着祷告会人数下降,周间的训练聚会无疾而终。教会成了“辅导中心”,或“急救站”。一周又一周地看顾前线送回来的伤兵,有的家庭出了问题,有的身体忙出病来,有的失业了,有的子女有问题。教会上自牧师、师母,下至同工,各个都在忙着救护,教会成了“民众服务社”。祷告会的内容则不外是为这些伤兵祷告,神国的异象、宣教的托付根本不谈了,也无推展的可能,整个教会好似一部服务的大机器,同工则是这大机器中的小配件。“时间荒”的压力使这些配件易感疲乏,那些用了太久,失去润滑剂而发出怪声的配件,只好换下来,另补新配件上去。而换下的配件,又因其他同工自己也落在“时间荒”的压力下,无人照顾,只有任凭他们失落,这会是你我教会的光景吗?

有抱负、有异象的教会领袖们,不甘心看到教会处在这种受击打的地位上,于是开始向社会挑战,在网上安排各种针对信徒需要举办的节目。借着牧师在讲台上的推动,长执同工同心的配搭,将节目透过网路陆续展开。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它使得生活在“时间荒”下的信徒,必须作一取舍,。不参加吧,有罪恶感;参加吧,又弄得自己精疲力尽。

其实以上两种教会的型态,均不足以应付“时间荒”的问题,教会应当考虑到更长远的方向。圣经中有关教会的真理,有些是不会因时代而改变的,这类的真理我们必须因它们的“超时代性”持守。但在另一方面,社会的型态在改变,教会也必须能针对时代潮流,对自己的事工作适当的调整,使基督对教会的期望更容易达成。

教会“超时代性”的原则

让我们从使徒行传2: 42-47来思想“超时代”的教会真理。

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其实与我们一样遭到社会潮流的冲击。当时的教会见证到圣灵大能的作为,彼得的一篇讲道就使三千人悔改。这些信徒来自不同的宗教背景,他们的信主对其家庭、社区,甚至工作场所都造成很大的震撼。他们成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群人,于是教会得负起收容他们的责任。这对教会来说,是个相当沉重的压力和冲击,然而当时的教会仍坚守住三项“超时代”的真理。

01 以基督为中心—教会的第一优先

使徒行传2:42说,信的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何为使徒的教训?使徒教训的中心就是耶稣基督。教会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耶稣基督。

使徒彼得信息的中心是基督。他那篇五旬节的讲道(徒2:14-36),内容虽是多方面的,重心却只有一个──就是基督。彼得先说到基督得到父神的应许,“这耶稣……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徒2:32-33)正如神借先知约珥口中的预言,赐圣灵给基督。接着,彼得说到主耶稣的复活与升天,“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徒2:32)。最后,彼得提到基督与圣灵之工作间的关系,“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2:33)教会的中心是基督,当教会的讲台是以基督为其基本教训时,圣灵就会使听的人“觉得扎心”,进而愿领受救恩。

使徒约翰的信息也是以基督为中心。他与彼得一同传道时,受到大祭司的警告,“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徒4:18),但他们仍然“不能不说”,甚至甘心入监。主却叫使者为他们开了监门,领他们出监,叫他们继续“把这生命的道都讲给百姓听。”(徒5:20)而这“生命的道”也就是有关基督的道理。

使徒保罗信息的中心也是基督耶稣。路加说保罗到了晚年,仍在罗马“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28:31)由这些使徒身上我们看出,所谓“使徒的教训”就是指基督与基督的事。

教会所有的事奉都该建立在基督身上,因祂是教会的头,“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22-23)教会的存在是为了基督;教会所做的事该是基督要做的;教会所传的信息该是基督的生命之道。

已逝的欧德隆(Raymond C.OrtlundSr.)是一位有多年牧会经验的牧师,在所著的《让教会作教会》一书中,这样说:“许多教会所面临最大的危机,不是没做什么事──它们所做的事非常多,问题是他们没有做对事。”但什么才是教会当做的事呢?

教会应把神的国度放在首位,而不只是在为教会本身的事工忙碌。许多教会祷告的内容似乎总也突不破教会四面的围墙。列在祷告单上的,不是为某位姊妹的病痛,就是为另一位弟兄繁忙的工作,或哪个家庭的婚姻,再不就是教会所遇的难处。当然,这些都是应当祷告的,但教会的祷告会绝不能只限于这些,因为教会“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教会的事奉是为了建造神的国度。教会的祷告不能只停留在弟兄姊妹身体或心灵的需要上,也不能只限在自己教会的事工上。

教会的祷告是为神的国度祷告,

教会的事奉该是神国度的事奉。

欧德隆牧师又说,有些教会只是“福音中心”,一切活动都是针对主日讲台最后5分钟的呼召而设计的。有些教会只是“宣教中心”,单单以支持宣教士,提高宣教预算为教会主要努力的方向。有些教会是“资料中心”,会众来教会最大的目的就是忙着在礼拜和主日学时抄笔记。有些教会是“节目中心”,各类精采的节目和活动层出不穷。有些教会是“交谊中心”,非常强调“肢体生活”及“关系神学”,然而这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为教会所定全部的旨意吗?这一切活动都是好的,但它们并不是神为教会所定的宗旨。

主设立教会的目的是为了祂自己,“教会的目的与每个信徒的人生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荣耀神,并永远地享受祂,主自己必须是信徒及教会存在的主要目的。”欧德隆牧师接着又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也许一个教会最大的危机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若是这样,它会在不知不觉间开始在社区或世界中推介自己,而非介绍基督。有人说:’被自我存在意识所充满的教会,往往是使福音广传最大的拦阻。’”

欧德隆牧师还说:“任何教会若不了解这个观念,那么不论它站在多么重要的战略性地区上,不论它多富有、多活跃,最后总会变得混乱。”

教会首要也是最基要的目的,就是使信徒愿意环绕在基督周围,事奉祂、顺服祂、一同爱祂、一同享受祂,因只有祂配得我们的注意、敬拜和服从,从今直到永远。教会的生活应以祂为中心!每个教会领袖的生活也应以基督为中心!每个会友的家庭生活也应以基督为中心!教会有责任教导每位信徒甘心情愿地、欢欢喜喜地、毫无私心地以基督为生活的中心。这靠肉体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对那些有心靠圣灵行事的人,就一定能做得到。

02 使属基督的人学会敬拜与交接──教会的第二优先

使徒行传2:42说,信的人“彼此交接、擘饼、祈祷。”教会的次要目的是为了建造属基督的人。“彼此”二字代表信徒与主及信徒与信徒间的交通与团契。教会是信徒属灵的家,借着交接、擘饼、祈祷,信徒们可学习彼此和睦同居,“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4)

教会的服事有其先后次序,否则我们就不能把人引到基督面前。保罗说,我们传扬祂的目的,是“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1:28)

要教导属基督的人成长,只有用神的话来帮助他。教会若只是一个“辅导中心”或“急救站”,信徒的灵命很难成长。教会的工作并不是把人带到牧师或同工面前,而是“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教会也不能只是个“节目中心”,因为不以基督为中心的节目与活动,甚至团契,只会使信徒疲于奔命,虽可一时把人挤得站起来,但终久是会跌下来的。

教会无论有多少团契或活动,若是缺乏以神话语为实质,终究不过是个空架子。只有当信徒在团契中学会遵守“使徒的教训”后,他才是真正学习到神的话语,这样的团契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

03 服事神所造的世界──教会的第三优先

使徒行传2:47说,“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教会第三个目的是向神所造的世人传福音。初期教会的特色是得救的人数天天都在增加,这表示福音工作有果效。

教会努力的方向,其重点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 先要爱基督,以祂为首。
  • 其次才会有弟兄姊妹间真正的爱与团契。
  • 然后这爱心才会扩张到爱世人的灵魂。

教会有责任教导信徒如何传福音,同时也有责任作门徒训练的工作。门徒训练能使听信福音的初信者得到造就,不致随流失去;而门徒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栽培信徒使他们成为能栽培别人的人。这样福音工作才能继续推进,初信者的流失率也才能减至最低的地步。

这个用在教会上的原则,也同样应当用在信徒身上。信徒首先必须学习称基督为主,当他与主之间直的关系建立起来后,其次才有可能顾虑到横面与人的关系。只有当他与神的关系建稳后,他才有能力去栽培其他灵里的婴孩。

以上这三个教会的重点:基督、属基督的人与基督所造的世界,是欧德隆牧师《让教会作教会》一书中的一个基本构想,也是他牧会多年来的心得。它不但是针对教会说,这个真理也可应用在福音机构中,更是每个信徒灵命的三个重点:

基督第一,信徒次之,世人第三。

这三个重点是超时代性的,不应受任何社会潮流所左右。它是二千年前初期教会的方向,也该是今天21世纪落在“时间荒”下之教会当努力的方向。

教会当调整的原则

教会有其不变的一面,也有当变的一面。

论到教会调整聚会的原则,年近90却依然热心服事主的金盖石牧师(Gene Getz)认为,由于每个教会的地点、成员与型态都不同,他如此说:“教会需要教导神的话,需要信徒敬拜神和彼此相交,教会也需要作传福音的工作,但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用哪种方式来推动并达成这些目标──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该用主日早上11点、主日晚间、还是周二夜晚聚会。圣经只说,我们不可停止聚会,至于是哪种形式,我们有绝对发展的自由。”以下是他针对教会调整聚会的几项建议:

时间荒下的今日教会

1. 教会的聚会不在乎多,而在乎是否能建立起属灵的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信徒与主、信徒与信徒,以及信徒与世人的关系。

金盖石牧师说:“如果信徒们花太多时间面对讲台,那么他们怎么有时间操练彼此面对面地互相关怀呢?”“如果信徒每周要去教会3-5次之多,他们哪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呢?”

2. 教会的聚会不在于集中举行,而要能配合信徒的需要,予以分散。

──每周一次的崇拜性聚会要强而有内容。然后加强各小组的聚集,使它们好像一个个“小教会”,信徒在其中彼此相顾,同时影响当地社区。郊区大型教会的会友通常住得离教会很远,因此聚会分散化是不可少的方向。

3. 教会的事奉不在于杂务的完成,而在于信徒灵命被建造。

──训练信徒由身体的服事进入生命的服事。

生命的建造远比节省金钱来得重要。在“时间荒”的压力下,信徒在事奉上所能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教会应设法减少信徒在体力上不必要的耗损,而将信徒有限的时间和体力用在装备他的灵命上,好让他们再去装备别人。

有一间教会的执事诉苦说,他的妻子常怪他没有时间在家,但他在负责教会场地的维护,总是忙得不克分身。这是一位颇有教导恩赐的弟兄,其实他的服事,教会只要花点钱就可由其他劳工来取代;教会若能训练他,使他和他的家庭在灵命上有长进,并使别人因他的教导和供应灵命得到栽培,那才是金钱无法取代的,因为那是教会真正的事奉,绝不是社会上那些“为君服务公司”做得来的。

你的教会是不是在浪费一些弟兄姊妹属灵的恩赐和资源呢?他们会不会变成只是维护教会之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配件呢?他们从每周事奉中灵命得到建造了吗?

4. 带领教会不只是几个领袖的事,在于全体会众同心的推动。

──会众对教会所走的方向需要有安全感。

“牧师不要以为凭自己一个人就能够改变教会。”这是金盖石牧师的祷告。

对教会该走的方向,千万不可朝三暮四。甚至连聚会方式的改变,也必须向会众交待得清清楚楚,给会众有足够的时间,心中有所准备。同时指出圣经上的教导及榜样,使会众有安全感,而愿同心推动。金盖石牧师又说:“惟一能改变教会的方式就是让会众成为整个改变过程的动力。”

时间荒下的今日教会

带领教会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件工作,而是整个生命的投入。我以前在纽约的一位老牧师欧福(StephenOlford)说,一个真牧者是羊认得出来的。羊可以从牧人照顾他们的方式,和他是否带有属灵权威中看出他是否为真牧人,真牧人“羊也听他的声音”(约10:3);“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约10:3)

求神给每位教会领袖一个作真牧人的心志,无论他是传道人或是长执,使他一面能好好把守住教会永不该改变的真理,一面能在急流中为教会方向掌舵,作适度的调整,投下自己的生命,好“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目前教会从外表上看来被迫停止聚会,但如何让你的教会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教会,却是教会领导不得不多加思考的问题。

《时间荒下的今日教会》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4)
上一篇 2021年11月30日 上午10:43
下一篇 2021年12月4日 下午12:0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