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 3:是否仍有希望?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主要的世界观都承认并试图 对恶与苦难的存在做出解释。此外,大多数主要的世界观都 认为恶可以战胜。这一节将会探讨这些世界观对希望(盼望) 的教导,以及这些信念如何影响持有这些信念的人的生活。
基督教与希望
基督徒相信,有罪的人类唯一的希望就是与上帝重新和好。根据《圣经》,因为罪,人的灵性已经死亡,与上帝隔绝了(弗 2:1-3)。人类默认的属灵状态不仅仅是对上帝漠不关心;更是与上帝彻底为敌(罗 8:7)。虽然大多数非基督徒不会认为自己是上帝的敌人,但是《圣经》教导我们,任何没有认罪悔改、不信主耶稣的人都是与上帝为敌的( 罗5:10)。与上帝的圣洁和纯全相对,人的罪性就意味着,即使人们能意识到自己可怕的属灵状态,他们也无法拯救自己或弥合上帝与自己之间的鸿沟。
然而,《圣经》教导我们,三一上帝采取主动来拯救和救赎迷失的罪人。《罗马书》5:8节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上帝救赎的主动性,保罗写道:“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这就是基督徒所说的福音(古英语对希腊语 euangelion一词的翻译,意为“好消息”)。57
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是基督教的核心,也是圣经世界 观提供的希望之核心。上帝既然是公义的,就必然会惩罚罪 恶。此外,上帝是圣洁的,不能与罪为伍(哈1:13)。但祂 也是慈爱的,“他愿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这就是三位一体中第二位格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原因(腓 2:7)。主耶稣一生都过着无罪的生活,作为罪人的代罪羔羊牺牲而 死(来 9:25-26)。通过为罪献上完美的祭品,主耶稣消除了上帝对罪人的愤怒,完全满足了上帝的公义(约一4:10)。此外,通过他的死和复活,耶稣战胜了我们与神的分离,为我们提供了与上帝和好的途径(林后5:18-19)。58
《圣经》将主耶稣的生命、受死和复活呈现为罪恶人类的希望。但是,主耶稣的牺牲又是如何造福罪人的呢?
《罗马书》10:9-10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释说“你若口 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根据《圣经》,一个人只要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就能得救脱 离罪的后果(包括与上帝永远分离),在上帝面前称义。因 为主耶稣的赎罪工作,任何悔改并信靠基督的罪人都可以被 上帝称义。当一个人信主或“蒙了重生”(一些神学家和牧 师会这样描述这一经历)的时候,上帝就会把圣灵和各样属 灵的资源赐给他,让他越来越多地摒弃恶、追求圣洁(约14: 16,26)。这样,基督徒就会以敬拜、崇敬和感恩的心来回 应上帝恩赐的救赎。
《圣经》教导我们说,信徒可以对自己永恒的命运充满信心,并确信自己在上帝面前的正确地位(罗 8:38-39; 约一5:11-13)。主耶稣不仅死了,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从死里复活了,承受了一种新的生命,这就证明祂的牺牲是充分的,也让上帝公义的审判得到了满足。主耶稣的复活证明了祂战胜死亡的能力,使信徒确信罪不再辖制他们的生命了(林前15:14、19)。此外,《圣经》还教导我们,那些把信仰寄托在基督里的人会在死后经历肉体的复活,在天堂中与上帝一起度过永生(林前15:20-22)。这就是基督徒终极的盼望——新天新地;在那里,上帝与祂所救赎的儿女同住,再没有哀伤、哭泣或痛苦,因为主耶稣的受死和复活已经破除了罪的诅咒(启 21:1-4)。
伊斯兰教与希望
伊斯兰教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信靠真主和行善的方式来战胜恶。虽然最终决定是否赦免人的罪是真主的特权,但是《古兰经》却教导说,那些信靠真主并正直生活的人“就有希望成为那些成功获得救恩的人当中的一员。”(《古兰经》28:67)。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的善行超过了自己的恶行, 真主就会选择怜悯他,赐给他永生。 如前所述,每个穆斯林都必须遵从真主的五项教诲。它们被称为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
- 清真言(Shahada:见证信仰)
穆斯林必须宣扬并信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沙哈大”“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穆斯林在每次祈祷时,都要重复这一简单的信仰声明。 - 礼拜(Salah,祷告)
穆斯林必须参加“萨拉赫”仪式,即每天朝圣城麦加方向祈祷五次。其中包括认罪和悔改的祈祷。 - 天课(Zakat,施舍奉献)
穆斯林必须参与天课,即向穷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慈善捐款。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和崇拜的行为。 - 斋戒(Saum,斋戒禁食)
穆斯林在斋月期间必须遵守斋戒。在这个月里,穆斯林在白天不进食、不喝水,也不发生亲密关系。 - 朝觐(Hajj)
朝觐是在每年农历最后一个月的上半月前往圣城麦加的旅行。凡经济和身体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一次朝觐。朝觐在财力和体力上的巨大牺牲体现了穆斯林对真主的献身精神。59
伊斯兰教传达了一种希望,即忠心的穆斯林会进入天堂。 然而,由于最终的决定取决于真主的旨意,许多穆斯林生活在不确定之中,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一些穆斯林会通过殉教方式寻求更大的救赎保障,他们会借着圣战的行为或吉哈德(jihad, 阿拉伯语,意为“奋斗”或“努力”,指为了实现正义而进行的内心努力,或是对真主的敌人发动的外部战争)献出自己的生命。60 根据《古兰经》,穆斯林如果殉教,就可以直接进入天堂(《古兰经》9:111)。
泛神论与希望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等宗教中,罪孽得到赦免、获得个人救赎或是赢得神的恩宠,为追随者带来了 希望。但是,泛神论摒弃 了有位格的神性和来世生命,这就要求泛神论者用与那些习惯在有神论框架下思考的人不同的方式来寻求希望。泛神论者普遍认为,实现幸福或福祉是人生的目标。正如迈克尔•莱文所说:“对于泛神论者来说,‘幸福’是唯一 的个人救赎形式。”61 虽然泛神论者实现“幸福”的方法并没有一套得到普遍认同的做法,但许多泛神论者都高度重视与大自然的联系和对大自然的赞美。62
二元的泛神论者相信,宇宙中蕴含着宇宙思想或者说灵魂,他们通过与自己看为宇宙神圣统一性的东西之间的互相联系, 来追求精神上的启迪。玛丽• 波普林教授( Mary Poplin)解释说:“泛神论者通过日益与终极精神现实(佛 教中的涅槃)融为一体的方式,或是通过实现神性或真正的 自我(印度教中的阿特曼,当灵魂与梵天即终极现实结合 时),来达到不同程度的‘觉悟’。”63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 通过冥想、研读圣典、诵经和供奉神灵等修行方式,有助于排除干扰,使崇拜者集中精力。
物理泛神论者认为,当下的生活是他们将会经历到的唯一生活,因此,重要的是当下并感知世界的神秘、奇妙和丰富。保罗•哈里森(Paul Harrison)很好地概括了这种观点, 他指出“对物理主义泛神论者来说,宇宙是单纯存在的。它是能量和物质的宇宙之舞,参与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创造、毁灭和进化过程中,而我们是宇宙之舞的一部分。物理主义泛神论者接受并赞美这一点。”64 虽然他们没有来世生命的前景,但物理主义泛神论者在努力与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和意义。
总之,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信徒熟悉的个人救赎概念在泛 神论中并不存在。相反,许多泛神论者,尤其是二元论泛神论者,希望通过与宇宙重聚并与宇宙融为一体,从而在死后获得和谐。对不相信来世的物理泛神论者来说,有意义的人 生需要认识到大自然的相互联系及尊重人类和非人类的生命。
自然主义与希望
从自然主义世界观出发的人认为,人类的进化和进步中蕴含着希望。自然主义者认为, 随着技术、智力和政策的不断进步,痛苦和苦 难就会让位于繁荣和昌盛的时代。
简而言之,自然主义者把希望寄托在了人类身上。正如1933年的《人文主义宣言》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们认为我 们祖先的宗教形式和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了,但是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仍然是人类的中心任务。人类终于意识到,只有他自 己才有责任实现自己梦想中的世界,他自己拥有实现这些梦 想的力量。”65 对于许多自然主义者来说,实现“美好生活” 意味着在硬科学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正如进化论生物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所解释的那样,“人类对未来的最大希望就 是科学,这一点由来已久。”66
由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已经揭示了以前一直困扰人们的医学、科学和技术问题,自然主义者相信,进一步的科学突破就可以解决疾病、饥饿和暴力等问题。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应用科学(医学、工程学等)和社会科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发展,就会让世界日益变得更加公正、安全和繁荣。
与自然主义对科学的信仰相联系的是,它拒绝为寻找希 望或人生目标做出一种宗教性的解释。1973年出版的《人文 主义宣言II》作者保罗•库尔茨(Paul Kurtz,1925-2012年) 和埃德温•威尔逊(Edwin Wilson, 1898-1993 年)解释说:“没有神灵会拯救我们,我们必须拯救自己。”作为宗教的替代品,“科技才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关键力量。” 他们补充道,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采取大胆的措施。我们需要扩大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而不是放弃它们,将理性与同情心融合起来,以建立建设性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67
对于自然主义者来说,他们对科学的希望得到了技术进步的证明,这种进步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两代人以前的奢侈品,今天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商品了。这些创新消除了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困难,为许多人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
道金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自然主义中蕴含的希望:“科 学将会拯救我们,如果有什么能拯救我们的话,使我们免于 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的灾难。医学科学将会拯救我们的生命。农业科学将会养活整个世界。当我们深入探索浩瀚的宏伟宇 宙时,学术科学将会继续滋养我们的思想和抱负……这就是 为什么科学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68 科学的拯救力量是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巨大希望。归根结底,唯物主义世界观假定 物质层面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难题。
后现代主义与希望
文化历史学家罗伯特•休伊森(Robert Hewison) 将后现代主义描述为,“去掉了乐观主义的现代主义。”69 现代主义相信理性,并将科学方法作为手段, 借此可以把世界变得更美好,后现代主义引入了“怀疑论的诠释学,”质疑人类是否有能力认识什么事情。70
尽管后现代主义对有关生命本质和目的的终极问题产生了怀疑,但是它仍然提供了某种希望。信奉后现代主义世界观的人,往往从推翻压迫性的权威和制度的目标中来找到希望。事实上,许多赞同后现代世界观的人认为,拒绝接受当权者所强加的规范和期望乃是合宜的,甚至是必须的。抵制不受欢迎的标准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解构社会规范的形成机制,尤其是教会。在许多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宗教是人类进步的一种障碍,社会越早摆脱人为宗教的束缚越好。71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年)很好地表达了后现代对权威的态度。1977年在法兰西学院的一次演讲中,福柯说:“那么,就让我们犯罪吧,而且是无限的犯罪。人们必须对世界或世界权力机构制定的每一条法律做出回应,通过违反这些法律,通过有计划地破坏法律,实际上推翻这位造物主的统治。”72 在福柯看来,法律和规范具有压迫性。此外,当权者强加的标准没有任何客观道德价值,不能要求人尽义务或强加任何义务。因此,人们有理由对当权者“犯罪。”事实上,由于后现代主义认为罪是由掌权者所定义的,人类被迫对那些抗掌权者,并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重新定义罪。当越来越多的人拒绝主流的假设和规则的时候,社会也就会越发自由了。
后现代主义者还试图通过诋毁真理主张,尤其是权威性元叙事的方式,来瓦解社会压迫。他们这样做的方法之一就是破坏语言传达意义的能力。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当人们谈论世界时,他们所谈论的并不是世界上的对象,而是他们对世界上事物的主观解释(因为这才是人们可以获取的唯一知识)。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年)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语言和文学分析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解构主义。德里达认为,语言是复杂的,其意义也是无法确定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本意远不如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重要。事实上,作者的意图并不重要(即或有任何意图),因为作者的背景、文化和处境与读者是不同的。这种处理语言和书面文字的态度与后现代主义拒绝接受真理主张有关,如前所述,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主张是当权者用来对付毫无戒心的大众的武器。73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们部分是从让社会摆脱压迫性制度,倡导道德和文化相对主义来寻找希望。解构语言、挑战当权者、推翻宗教,乃是实现一个人人能自由设定自己的标准、意义和目标的社会的手段。
大问题 4:万物的结局如何?
下一节将会探讨五大世界观对死亡的教导。根据2022 年的一项研究来看,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承认,他们“害怕死亡。”74 造成这种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今生之后的生活充满了未知。为了回应这种担忧,每种世界观都有一种末世论(即,关于“终末状态”的学说),哲学家、科学家和宗教领袖都在试图提供关于死亡和来世的观点和清晰的解释。
基督教与死亡
基督教并没有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圣经》教导我们说,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 (传3:1-2)。死亡是无可逃避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免除一死。《圣经》教导说,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最终都要站在上帝面前,为自己的一生交账(罗14:12)。《希伯来书》9:27 教导我们,“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圣经》还教导我们,死亡与罪是直接相关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是上帝对始祖亚当违背上帝命令作出的预判(创2:17)。人类的罪乃是我们必须经历死亡的原因(创3:19,22-24;罗5:12-21,6:23)。正如神学家马克•科彭格尔(Mark Coppenger)总结的那样:“在人堕落以后,上帝为体现自己形象的人设定的计划是,我们必须死,这是生活在一个堕落世界中带来的实际后果。”75
但是,在圣经世界观中,死亡并不握有最终决定权。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 4:13-14 节中解释了基督徒对死亡的态度: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上帝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
保罗用“睡了”这一形象比喻来说明,基督徒认为肉体死亡并不是永远终结的观点。根据《圣经》,肉体的死亡(生理功能的停止)会导致物质因素(身体)和非物质因素(灵魂)之间的暂时分离。当人的身体被埋葬、火化或以某种形式处理掉的时候,人的灵魂会继续在脱离身体的状况下存在。76
因此,《圣经》教导我们,肉体的毁灭或腐烂并不是我们存在的最终结果,我们会一直活到永恒。根据《哥林多后书》5:8节、《路加福音》23:43节和《希伯来书》12:23节等经文来看,基督徒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立即进入上帝的面前。77
基督徒相信,当主耶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会有一次肉体复活;届时,灵魂将会与复活后的身体重新结合。这次复活包括信徒和非信徒:前者,要复活以承受在上帝面前的永生;后者,要复活以承受在地狱里永远的定罪和审判(徒24:15)。这些复活后的身体会怎样呢?照《圣经》来看, 信徒复活后的身体与地上的身体并不完全不同,他们将是地上身体的完美版本,得以更新和救赎(林前15:42-44)。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地狱的教义在许多基督教教派中已 经失宠了。然而,在《但以理书》12:2-3、《马太福音》25: 31-46、《帖撒罗尼迦后书 》1:5-10和《启示录》20:10、14-15中,《圣经》明确教导了地狱的存在。因此,普救论和其他否认地狱存在的神学体系都不过是错误的解读,违背了圣经经文中明确的含义和2000年来的教会教导。调查一直显示,只有1% 到2%的美国人相信他们死后会下地狱;这一事实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由于对《圣经》普遍是曲解和错误的信仰给人们带来了虚假的希望。78
归根结底,基督徒相信,在世界末日,终将有最后的审判;到那时,邪恶终将被除去,死亡终将被除灭(启20: 11-15)。所有人,不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都必要来到上帝面前接受审判。如前所述,《圣经》中关于死亡和来世的基本教导是,对那些坚持做恶、没有凭着信心和悔改来到主耶稣面前的人,结局就是永远定罪和地狱。与此相反,那些悔改并信靠主耶稣的人,将会根据主耶稣归算给他们的义接受审判,从而得到赦免并承受上帝面前的永生。79
伊斯兰教与死亡
伊斯兰教教导说,肉体的死亡并不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终结。根据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在人死之后,有一种居间状态,一直会持续到末世人们从死里复活的时候为止。在这种居间状态中,穆斯林相信,会有一段暂时、没有身体的存在 状态。注定要下地狱的灵魂(因为不信真主安拉,或没有足 够的善行)就会经历某种痛苦。与此相反,注定要进入天堂 的灵魂(因为善行和服从)将会经历完全的安宁。80 在审判日(Yawm al-Din),每个人都将从死里复活,真主将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评估,决定每个灵魂的归宿是天堂(Jannah) 还是地狱(Jahannam)。人能否进入天堂,取决于安拉是 否愿意赐给这人恩慈(《古兰经》3:115)。
伊斯兰教末世论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论到了《古兰经》的教导:一些人将要承担自己在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真实性方面误导过的那些人的“负担”或罪过(《古兰经》16:22-25)。有一段非常真实的圣训(关于穆罕默德言行的早期记载)称,穆罕默德曾教导说,犹太人和基督徒在审判日要承担穆斯林的罪。81
伊斯兰教教导人们,要进入乐园中,就绝不能把人与真主错误地联系起来(《古兰经》4:36)。将神性赋予真主之外的人或物,乃是“作伪证以物配主(shirk)”的罪(就是偶像崇拜或信仰多神)。伊斯兰教认为,以物配主是不可饶恕的罪,会让人下入地狱中。基督徒因为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和耶稣是上帝;所以,被认为犯了以物配主的罪。82
最后,虽然穆斯林学者对于应当把“圣战”(即以真主之名发动的战争)解释为向内的还是向外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议,但《古兰经》对此进行了论述,历史上也有许多以真主名义发动暴力袭击的例子。83
根据许多伊斯兰学者的观点,殉教的人会立即进入天堂中,那是一个永恒的极乐世界;在那里,人们会从真主那里领受难以想象的快乐。84
总之,穆斯林认为,地狱是不服从真主的人永远受折磨 的地方(《古兰经》2:39)。然而,即使穆斯林忠于真主并 恪守五大支柱的教义,他们在审判日到来之前也不会知道自 己最终的永恒归宿。穆罕默德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永恒命运, 他对自己的追随者说:“我不知道我要遭遇什么,也不知道 你们要遭遇什么”(《古兰经》46:8-9)。85
泛神论与死亡
泛神论者把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组成部分。因此,人们不应当惧怕死亡,死亡的前景也不应妨碍人们活出有意义的生活。泛神论否认天堂、地狱或任何其他永恒境界,同时也拒绝接受人类个体的永生,这就使它与许多宗教截然不同。86 在泛神论中,对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首先,物理主义泛神论者,在他们认为宇宙是由一种基本物质(物质)组成的信念指导下,教导人们:死亡标志着个体生命的终结和个体元素回归自然。这种观点认为,没有非物质的灵魂或精神能在人的身体死后仍然存在下去。对于物理主义泛神论者来说,死亡是终局性的,标志着个人旅程的结束。
虽然按照物理主义的观点,不存在个人的永生,但身体回归自然却代表了一种非个体化的永生。保罗• 哈里森 (Paul Harrison)解释说:“我们的身体回归自然,我们的功业和记忆在他人的脑海中存留下来,这些加起来就是一种能让大多数人满足的生存了。”87 物理主义泛神论者并不认为个体的消失没有在人死亡时留下任何痕迹。与此相反,正如哈里森解释的那样,“我们以人人熟悉的方式…我们的基因…通过我们的子女和近亲存活下来。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痕迹、我们创造的事物,还有我们在认识我们的人心中留下的记忆活下来。”88 持这种观点的泛神论者也会因为死后遗体重新归回大自然而欣慰,并努力确保他们的火葬或土葬不会破坏环境(如用最小的棺材、在林地下葬等)。89
其次,相信轮回说的二元论泛神论者认为,死亡既是前世的结束,也是来世的开始。然而,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是,二元泛神论不相信天堂或地狱之类的灵界存在。毋宁说,个人来世的背景就是这个世界。这种观点与同样相信轮回说的印度教和佛教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佛教中,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涅槃(nirvana),这就意味着要摆脱痛苦和不断的轮回。90
同样,在印度教中,实现“解脱”(moksha,即从死亡与 转世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也是人生的目标。91 换句话说,佛教和印度教都将逃离现世、与宇宙重聚视为最高的目标。然 而,尽管二元泛神论者也认为轮回的背景是现世,但他们并 不以逃离这个世界为目标。事实上,他们欢迎有机会以另一 种形式回到这个世界。(有些人希望以更高形式转世,同时 也寻求避免以更低形式转世,也就是避免不良行为的业报)。
总之,泛神论并不会把死亡看成是对罪的惩罚或是错误 选择的后果。对于泛神论者来说,死亡在道德上是无所谓的, 因此鼓励人们不要惧怕死亡。
正如保罗•哈里森所说:“死亡不应该成为我们为之恐 惧的东西。当我们活着时,我们没有死。当我们死去时,我 们一无所知。因此,只是因为生死之间的短暂过渡,死亡才 会带来问题。我们不应该一生都生活在如此短暂的阴影中。”92 换句话说,泛神论者致力于充分利用今生,而这一点包括不要生活在对死亡或来世的恐惧中;在来世中,人们会因为罪、错误选择或因果报应而受到惩罚。
自然主义与死亡
自然主义世界观把肉体的死亡看作是存在的终结。哈佛大学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 年) 在自己所著的《审视人生》(Examined Life)中反思了关于来世的各种观点。在反思了“不灭”可能是什么样子后,诺齐克写道:“虽然相信这样一种理论也许不错,但事实难道不是更残酷吗?因为今生是唯一的存在,之后便无任何存在了。”93 这种观点代表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死亡观。虽然诺齐克本人认为,人类并非完全有限的;但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观点认为,死亡是最终的。
自然主义死亡观的核心是它对唯物主义的追求。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非物质或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死亡便是一个生命永远的消亡。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Epicurus, 公元前341-270 年)曾表达过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伊壁鸠鲁在给墨诺修斯(Menoeceus)的一封信中如此解释道:“要习惯于相信死对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因为所有善恶都在乎感觉,而死只是剥夺了这一感觉。因此,正确理解死对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就会使生命之死变得愉快。因为它消除了对不朽的渴望。”在伊壁鸠鲁看来,人们之所以会错误地害怕死亡,乃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会在死后经历痛苦或折磨。但是,如果像自然主义主张的那样,在死亡状态中没有意识;那么,人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毫无必要了,因为我们没有哪个人会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去经历死亡。正如伊壁鸠鲁总结的那样:“所以死,这一最可怕的疾病,对我们来说不必介意,因为只要我们存在,死就不会与我们同在;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也就不复存在了。”94
在自然主义看来,物质世界就是存在的全部(没有任何灵、神明、来世或灵魂存在),众人在死亡时等到的是个人灭亡。这种人死后灭亡的信念会让人活出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是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追求满足欲望,信奉“把握今天”、“活出精彩”和“生命只有一次”等口头禅。(尽管伊壁鸠鲁常说“吃喝玩乐,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了”; 但他也敦促人们节制,因为宿醉和其他弊病可能抵消他的快乐,或压倒人们在自我满足的狂奔中可能选择的任何快乐。尽管如此,伊壁鸠鲁仍主张过一种最大限度地享受净快乐的生活)。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自然主义者的生活都是为 了追求快乐。还有一些自然科学家采取了更加利他主义的心态,通过各种人道主义的努力和教育来改善世界。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终结会促使许多博物学家投资在子孙后代、环境以及朋友和家人的幸福。
后现代主义与死亡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死亡,人们没有任何一种压倒一 切的解释或目的。此外,在后现代主义中,也不存在任何来 世或轮回的可能。死亡是人生中一个残酷的事实。因此,用 后现代方式对待死亡会带有混合着恐惧、矛盾和无奈的特点。
然而,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人们无需惧怕死亡。哲学家西蒙•克里奇利( Simon Critchley ) 认为, 逐步把握死亡(以及即将到来的灭亡)的现实,可以帮助人们过上有意义 的生活。关于这一点,克里奇利写道:“哲学的主要任务就 是要让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为死亡提供一种训练,培养一 种面对我们有限性的态度,这种态度会直面并正视即将的毁 灭而没有提供来世应许的恐怖。”95 在一个物质性的宇宙中, 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毁灭是人类的命运。接受这一现实 不仅可以也应该能减轻人们对未来的恐惧,激励人们过上富 有成效和有目的的今世生活。
后现代主义拒绝元叙事,否认来世,并坚持宇宙是物质的;它的死亡观影响着它对生命和意义的态度。正如克里奇利在其他地方解释的那样:“一旦我们接受了生命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一观点,我们就创造了意义。然后,我们接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境况中,或毋宁说,我们继承了一种无意义的景况,在这种境况中,我们借着与自己共同存在的平凡性来创造意义。”96
归根结底,后现代主义对待死亡的态度与自然主义的观点(即没有来世,死亡就是人类最终的结局)相似。此外, 由于后现代主义拒绝元叙事,就像它对待生命的态度一样, 死亡并没有压倒一切的目的。总之,虽然后现代主义没有为人们提供天堂的希望,但它却提供了一种被它的追随者视为现实的生死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接受这种观点对追求既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来说,乃是既务实又有益的一步。
异教:美国最主流的世界观
如今,很少有人持守某种一致的信仰体系,能完全符合上述五种世界观中的一种了。事实上,乔治•巴纳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美国成年人都缺乏一致的世界观。根据巴纳的研究来看,现在,美国主流的世界观是混合主义,即把相互冲突且往往不可调和的信仰和价值观拼凑起来的东西。2021 年,88%的美国成年人持混合主义的世界观。97
许多人采取一种“大杂烩”或自助餐方式来发展自己的世界观;挑选自己喜欢的世界观,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指导体系。
今天,许多人采取一种“大杂烩”的方式或自助餐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他们从各种世界观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方面,然后将它们融合成一套指导体系。当一个人对一种世界观如何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感到不满时,就会将其他世界观中的思想或价值观融入其中,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理性的关切;这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混合主义的世界观。这种方法可能不是有意识决定的结果;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
例如,许多基督徒认为因果报应,也就是作为印度教和佛教核心的属灵因果律概念很有吸引力;尽管他们宣称相信基督的救赎工作已经战胜了他们“败坏”的行为或罪行,还有由此产生的后果。尽管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美国人将东方神秘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但是,仍然有57%的人相信因果报应,其中有包括33%在其他方面拥有圣经世界观的人。98
另一个混合主义的例子,可以从究竟有多少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如此看待人性一事上看到。尽管《圣经》对于罪、人性的堕落和罪人必须悔改有明确的教导;在乔治•巴纳的《盘点美国的世界观》一书中,有52%的人尽管得分足够高, 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拥有圣经的世界观,但他们仍然相信人 “本质上是好的”。99
混合主义为何会如此盛行呢?尽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但原因之一却是,许多人从未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指导性的信念。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已经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自己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人们(包括许多虔诚的基督徒)持有矛盾信仰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控制欲。巴纳在评论美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圣经的信仰时,指出:“无论我们是在掌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灵修生活、真理规定的界限、道德行为, 还是在财富管理策略时,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被控制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所驱使。”100 一致的世界观往往会对我们的行为提出令人不舒服的要求,而用一种混合主义方法来处理世界观则允许人们随意选择适合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愿望的价值观和信念。
混合主义之所以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人从各种世界观中都能感受到真理的某些方面,他们希望将这些真理融合在一起。伊斯兰教、自然主义、泛神论和后现代主义都与《圣经》有某些共同的信仰。例如,伊斯兰教教导人们,有一位更崇高的神存在,是我们必须崇拜和服从的。自然主义和泛神论则重视这个受造的世界(尽管他们不承认世界是受造的)。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己的处境和环境的影响。
从一种基督徒的理解来看,这些世界观之所以包含着真理内核的某些事实,乃是上帝的普遍恩典带来的结果。由于普遍恩典的存在,(这包括上帝在救恩之外赐给人类的诸般恩惠和祝福),非基督徒才可以用理性去发现、辨别和描述真实的现状和真理(罗1:18-32)。反过来,这些真实或部分真实的信仰也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就如保护人权、爱护万物、忠于家庭等等。对基督徒来说,尽管在内有日益严重的世俗化情形,在外世界上许多地方对基督教的敌意也在与日俱增;但在其他宗教和世界观中纳入圣经世界观的原则,具有宣教和传福音的意义,因为它这表明了人类对真理永不满足的追求,以及对理解世界的渴望。
混合主义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使基督徒对自己的世界观还有与之竞争的世界观有一种扎实的、充分的了解变得更加重要。基督徒必须知道,如何才能重拾与混合主义世界观纠缠在一起的真善美的观念,正确地将这些思想归诸于上帝的话语,并驳斥其中混杂的那种不符合圣经的思想。这就是《使徒行传》第17章中保罗在与雅典哲学家辩论时采用的方法。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他们的世界观,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他们崇拜的某个方面(一个“未识之神”的祭坛) 来分享福音。保罗也知道雅典人的诗歌和哲学,所以他在传福音的时候,策略性地使用了这些知识。同样,基督徒也可以利用其他世界观中真实或部分真实的信念来分享福音。
《带你认识世界观》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