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爱德华兹是18世纪美国的属灵伟人,在美洲福音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著名的凯勒牧师所热爱,称这是他读过的除《圣经》之外最好的书。这一本书饱含浓烈的情感、严谨的理性和圣灵的能力,其不留情面,直击信仰深层问题,看得让人揪心,有时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一些信仰现实及表现。爱德华兹批判了虚假的宗教情感,在我们周围分享的很多见证不一定是来自属灵的感动与圣灵的救赎大工,有些是自我的想象,有些是一时的感触或是不由自主的做作,福音在此没有活出来,甚至没有被宣讲,我们沉迷其中,自娱自乐,或是浪费时间,虚与委蛇,没有触及生命的内核,这实在让人胆战心惊。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情感的定义

首先,爱德华兹对情感做了界定,他认为,这是一种有着意志与意向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有“意志与意向的运行”,要么爱,要么恨;要么喜欢,要么憎恶,不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在选择中一定会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意志。“情感也分为两种:一种让内心接近、坚持、追求某个对象,另一种让内心逃离、反对它。前一种是爱、喜欢、盼望、喜乐、感激、满足。后一种是恨、恐惧、愤怒、悲伤、等等。”(P6)而真宗教情感则能激发我们向往上帝,比如敬畏、盼望、爱、恨、渴慕、忧伤、感恩、怜悯和热心,拥有真宗教情感的则会热切追求上帝,喜欢阅读神的话。爱德华兹说:“一切真宗教的本质在于圣洁的爱,整个宗教都在于这种神圣的情感以及爱的气质,加上真理之光(作为爱的基础),再加上这种情感结出的许多果实。”(P14)

在《宗教情感》的第一部分,爱德华兹特别举例说明圣洁情感的表现,比如大卫、保罗、约翰无一不体现出爱的热忱、渴慕和追求,还有耶稣则最完整、彻底地彰显了上帝的爱与圣洁,他们都是带着圣洁的情感生活与传扬福音。既然真实的宗教情感如此重要,则在我们日常使用蒙恩之道的过程中,即无论在讲道还是敬拜赞美,我们都要有这种热切、喜乐与感动,否则不冷不热、枯燥乏味,没有宗教的真情感,则无法结出生命的果子。

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的心思意念提拔起来,让人看到基督里何为真信仰,不是懂得某些知识,也不是参加固定的聚集,或是付出了多少,而是从内心深处体会并感受神的荣耀,渴慕上帝的圣洁,即使在逼迫与患难中依然看到主的荣耀,甚至反而激发真宗教,去除假冒伪善和虚浮不实之物。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样崇拜、爱慕、渴求、盼望呢?福音!只有福音!“基督福音不仅宣告了最值得我们为之感动的事,而且以最感人的方式呈现他们。在福音里,耶和华的荣美(本身就最配得我们爱慕、崇拜的)以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感人肺腑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来。它在一位道成肉身、无限慈爱、温柔、怜悯,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主脸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P28)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区分真假宗教情感的几个方面

  • 第一,圣经用了很多高级的形容词来形容信徒对上帝的切慕和热爱,但是,其中一些人的情感非常短暂,也不可靠,甚至没有经过考验,其情感虽然强烈和高涨,却非真实的宗教情感。因此,不能用情感浓烈与否,来判断一个人的宗教情感。
  • 第二,生理上的反应,有可能是属灵的情感,比如但以理、约翰看到上帝的荣耀与威严身体发颤,像死人一样,但也有一些是属于身体自然而普通的情感的流露,并不一定来自圣洁的主。
  • 第三,滔滔不绝地讨论属灵事物,甚至很熟悉圣经,不一定来自圣洁的宗教情感,因为也有人善于自我表现和炫耀,而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见证。
  • 第四,宗教情感来自外界超自然的运行,而不是自己主动的作为,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明其来自外在的动力源就一定属于圣洁的运作,因为情感丰富、耽于幻想或思想简单的,也会接受外部的力量,更不用说还有邪灵的干扰。
  • 第五,内心突然出现一些应许和符合自己内心的经文,让我们开心,内心有高涨的情绪,但这不一定就说明是来自圣洁的属灵情感,因为撒旦也用经文试探耶稣;有时经文也能被误解;即使经文来自圣经,显明真理,情感也是圣洁的,但依然不一定具有救赎的功效,因为只有本质符合圣经经文,才是有果效的,而且生命的情感还需要经过试炼,从而显出真情感。
  • 第六,有了爱,不一定就是救赎的真情感。因为爱会假装,有可能是赝品,如同掺假一般,关键是要恒久,否则可能依然是失丧的。爱德华兹说:“爱和谦卑正是真基督徒的美德所在。”(P46)
  • 第七,各种情感混杂在一块,也不一定包含恩典的情感。因为由假爱生发的情感,也是如此,区分在于源头和果子不一样。
  • 第八, 一般来说,检验人信主或有真宗教情感与否,不能看他是否按照认罪、感恩、蒙受安慰和喜乐的次序行动,也不能单看外在的情绪与表现,这是撒旦也会伪装或人可以做出来的,但不是真实的,而是看圣灵的果子与本质作工的成效。
  • 第九,即使参加众多宗教活动或履行宗教义务,比如长时间祷告、禁食、默想、独处或聚会,并不意味着人心中有一种真宗教情感,因为教外人从行为上做得非常好,却不信主。
  • 第十,开口赞美上帝,或因上帝的怜悯和恩典大受感动,内心却可能依然是骄傲的,不信的,这不能成为恩典情感的确据,只有上帝拣选的人,才我真宗教情感。
  • 第十一,确认自己得救,有虚假的盼望,轻忽反省,没有属灵的知识,盲目,似乎有点自信和自满,这种人并没有恩典的情感。真正的信徒,却是谨慎的,看到自己的败坏和罪恶,并被基督光照,从而相信祂的怜悯,即使信心不够,没有情感的体验,却依然可以在操练中体验上帝的恩典,并确认自己重生得救。基督则激励信徒,要在黑暗中看到属灵的盼望。
  • 第十二,不能从人际关系良好与否来判断人的属灵状况,即使有美妙的仪表和谈吐,受到人的喜爱,却无法成为真情感的证据,而是要看圣灵的果子。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恩典情感和圣洁情感的明显标志

上面区分了假宗教情感的表现,那么,真实的恩典与圣经情感之表现呢?

爱德华兹区分了一般的情感与真宗教情感,两者的关键差异在于:是否有救赎的恩典与圣灵的果子。在信仰生活中,这是至关重要的真理。(P97)“圣灵的感动是唯独属于上帝的崇高工作,上帝的灵将自己的本质传递给人,使人有分于上帝的性情——这就是我所说神圣的感动的意思(“真正的恩典感情来自圣灵属灵和神圣的感动并运行”)。(P95)“自然(属血气的)情感的完善、程度的提高或任何类型的组合,都不可能使人获得属灵的情感。”爱德华兹认为,属血气的人能够知道一些属灵情感的概念,但无法完全理解属灵情感的核心;圣灵仅仅驱动、影响、协调、改善属血气的内心的自然原则,却没有“赋予他们全新的属灵原则”,因此,从结构性和根本性上来说,属血气的人无法品尝、感受全新的情感,只有圣灵在信徒心中作工,他们才能明白和体验新的、神圣的、超自然的原则、情感和感受,这是内在驱动力与外部影响的差异。

不能因为心中突然出现某句经文,就以为是神的感动,其实这时出现的甜蜜、好感甚至想象只是人的自然情感,并非神圣和超自然的恩典。我们获得的神儿女与应许的印证,不是来自外在的声音、想象与印迹,或是心理突然闪现的一句话,这是魔鬼和自我的意念都能做到的,没有一点属灵的价值与意义。“那种效果里毫无上帝做工的特征,有许多恶劣事实为证。那是对“属灵应用”的粗俗理解,其本质完全在魔鬼能力范围之内,因为这种效果在本质上完全看不到圣灵活跃的传递。真正属灵地应用上帝的话语是非常崇高的事情,它完全超越魔鬼的能力范围:它是向死人传讲上帝的话语,使行尸走肉死而复活;或是向石头讲道,让顽石变成天使。属灵地应用上帝的话语是把上帝的话语放在人心里,在那里照亮人的灵魂,运行交通,使败坏的罪人转变成为圣洁的新人。而属灵地应用福音邀请,在于圣灵给予人心一种属灵的感官,让人的灵魂感受到邀请当中的神圣祝福,品尝到邀请者的恩典,他成就应许的神圣尊荣、信实以及充足的荣耀大能,所以,人的灵魂受到吸引,前来接受邀请,这样,人就知道自己确实有分于上帝的邀请。”(P112-P113)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一、圣灵特殊的感动。真正属灵的恩典情感来自圣灵,是神圣的、超自然的。

圣灵内住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拥有神儿女的身份,呼叫“阿爸父”,享受爱与自由,而不是恐惧与疑虑,并靠着圣灵与父神有美好的交通。爱德华兹认为,无论圣徒在天上还是地上,其享受所有光明、生命、圣洁、完美、喜乐都是通过一位圣灵活跃的交通和内住,这运行的就是圣灵的凭据、未来基业的凭据和圣灵的果子。爱德华兹的写作,何等美好,带着恩膏和深刻的情感,让人沉醉,其带给人的甜蜜、感动与觉察,且能照亮人的内心。

二、恩典情感的基础是上帝的神圣与美善。

“恩典情感的首要客观基础是神圣事物本身具有超凡脱俗的美好本质,而不是人认为这些事物与自己有关或对自己有利。 ”也就是说,上帝的超越与绝对,美善与荣耀,才是引发人爱上帝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的自爱才是合理的、可信的。假如爱的次序颠倒了,那么,“自爱是一种完全属血气的原则,这种爱,天使有,魔鬼也不少,所以它不可能导致超自然的神圣结果,这点也已经论证。 ”而圣徒则不一样,“他们并非首先看到上帝爱他们,然后发现上帝可爱,而是首先看到上帝可爱以及基督美好荣耀”。以自爱为出发点爱上帝的人是假冒伪善的人,并不真正信靠上帝,也没有真实的敬畏。在爱德华兹看来,真恩典一定是活跃的,带着生命力和转化的能力,也一定会突破内心的障碍和外在的权势。

三、真正圣洁情感的首要基础是神圣事物的道德之美。

在此爱德华兹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属性:一种是道德的属性与形象,比如公义、真理、信实、良善等,也就是上帝的圣洁;另一种是自然属性和形象,比如能力、知识、永恒、无处不在等,这构成上帝的威严。人爱慕上帝,需要看到上帝的圣洁,正如福音和天堂的荣耀在于圣洁,耶稣的温柔、降卑、爱神爱人与怜悯在于祂的圣洁,圣徒之美也在于圣洁的神性,一切与上帝有关的属灵恩典和救赎情感都来自圣洁。人敬畏和赞美上帝的能力和威严,并不一定带来信靠和顺服,反而是恐惧和不安,相反,圣洁却带给人爱、喜悦与自由,这是与世人和魔鬼追求的迥然不同的目标。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四、恩典情感来自圣灵的光照。

属灵的理解力首先在于内心对属灵之美的感受能力。人借以感受神圣事物的圣洁之美或神圣事物的一切知识,同时也包含关于宗教事物的一切知识,而后者取决于并源于前面。拥有属灵洞察力的人可以感受和品尝上帝的美善与圣洁,而不只是明白和解释教义性和命题性的知识;属血气的人能理解上帝的美德,看到信徒的美好,但这只需要普遍的理性,缺乏属灵的光照。“理性的光照(上帝圣灵在一切属血气之人内心产生的普遍感动)与救赎的启示(圣灵给予圣徒的救赎性教导)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后者主要在于圣徒看见神圣事物的圣洁之美,这种美是唯一真正的道德之美,堕落的人类灵魂靠血气根本看不见这种美”(P154)。上帝怎么引导信徒呢?爱德华兹提到这里有一种属灵的品味、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明白属灵的事,自己的责任,并促使人遵行教训,他说:“爱上帝的心、圣洁的敬畏之情、对上帝的信心和属天的气质,为引导并带领基督徒做出各种圣洁行为。”(P160)

“圣徒照这种方式借助属灵品位判断行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套路来表明上帝话语如何掌管他们的每句话和每个行为,以及如何判断善恶,但他们的品位本身在总体上顺服神圣的道统(上帝话语的掌管),并且要经得起上帝话语以及建立在上帝话语之上的正确理性的验证。正如一个有正常味觉的人用味觉判断食物,但味觉本身也必须经得起规则和理性的判断,看它是否正常。但属灵的品位能强有力地帮助人心理解上帝的话语,以及正确判断上帝的真意图,消除堕落欲望的偏见,把思想自然地引向正确的路径,明白上帝的话语;借助圣洁的品位、气质以及神圣道统的和谐作用,让经文的正确意义自然而然地进入内心。是的,这种和谐,会使人在正确场合想到正确的经文,正如处于特殊状况的肠胃和味觉,会让人特别想吃身体最需要的食物。这样,上帝的儿子在世界上行事为人都受圣灵引导。圣灵引导他们判断自己的行为,以及引导他们思考、分辨、应用神圣道统。”(P161)

五、属灵的确信。

真实的确信不是依据一时的冲动或感觉,也不是灵光一现地抓住某句经文,也不是来自理性和论证,相反,“属灵的确信源于理性的光照,是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这取决于对事物本质的正确把握。由此可见,属灵的确信(相信福音是真实的)是这样一种确信:它源于人对福音内容的属灵感受。”“它是对福音内容的神圣性和真实性的属灵确信,它源于对这些事物属灵的理解。简而言之,它在于一种对神圣事物的圣洁之美的感知能力和品位。”真信徒带着感恩和确信,相信耶稣是基督,福音是真实有力的,乐意为此摆上,付出牺牲和代价。

第一,信徒直接看见上帝和耶稣基督的荣美与圣洁,这是直接、清楚的证据,其来自上帝的应许与诸约,而不是来自历史的考证与研究,这也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领受、明白、亲证和体验的。“基督教是实验性的宗教,因为他们体验和证实了这一切。这使人由衷相信:圣经的作者确实洞察人心,他了解我们胜过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他完全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和圣洁的本质。我们的视野被打开,又开阔又清晰;看见福音当中如此奇妙和荣耀的世界,一个从前所不认识的世界,现在却如此清晰明亮地展现在眼前,因为它远超过属血气的视野;这强烈地感动人心,使人彻底信服福音的是出于上帝。”(P177)

第二,因看见上帝的圣洁与荣耀,间接地相信上帝,这能消除人的偏见,圣化人的理性和判断力,从而接受与信服基督教真理。在此,爱德华兹再次批判了这种观点:依靠上帝的能力、威严,自我的想象和与自己有利,并被当作确信的依据。

六、福音里的谦卑。

爱德华兹认为,人因看到上帝的伟大或将要来临的审判而恐惧,害怕审判的后果,但这不是真谦卑;真正的谦卑来自对罪的认识,看到自己污秽不堪,不圣洁,从而悔改,并有着感恩、喜乐与对上帝的爱。他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律法主义,以善行与品德,甚至依靠上帝自夸。基督徒的谦卑在于弃绝世俗性的享受、娱乐与物质,并放弃自我的尊严、荣耀和自义,这是最难以做到的。为此,真信徒要防止以自己的体验自夸,因为这只不过是上帝的恩待,反而要注目上帝的仁慈和伟大,并看到他人比自己强,“哪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圣徒,他内心的恩典和对上帝的的爱,比起他的本分来,实在少得可怜”(P196)。爱德华兹说:“第一,上帝已给我们充分理由爱他,他通过他的话语和工作,尤其是他儿子的福音和借着耶稣基督为罪人所成就的事,显明了他无限的荣耀。第二,上帝已经赋予人心各种能力,让人可以看见和理解这些理由,上帝给我们这些能力就是为了爱他。”(P196)因此,从我们领受的与付上的责任相比,那差距之大,显明我们爱基督是多么少,自己又是多么忘恩负义,而这本身就是罪。

“一个真正谦卑的人看低自己的义和圣洁,他是灵里贫穷的人。因为一个灵里贫穷的人,就是感觉自己里面空虚贫乏的人,他确实看到自己里面一无所有,这也是一种向上帝交差的态度。所以,一个谦卑的人,特别是非常谦卑的人,自然而然在很多方面举止如同穷人一样。‘贫穷人说哀求的话,而富足人用威吓的话回答。’穷人在富人面前,不会迅速而强烈地表示厌恶;他会屈服,因为他知道自己比别人卑微;他不顽固,不一意孤行;他忍难忍之事;除了被鄙视,他没有指望得到别的待遇,并坦然加以接受;他不会在心里暗自不服,他不会觉得自己被小看不受尊重;他可以安守末位;他愿意尊重上级;他静静地接受批评;他尊重那些在他上面的人;他愿意受教,不自夸聪明;他既不过分热情,也不喜怒无常,他的心对强暴的事情没有兴趣。”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七、人的本性被改变

当信徒看到神圣事物,对真恩典的情感有着超自然的理解与认识,就会渴慕追求上帝,人心被感动,就会彻底从喜爱犯罪转向渴慕真理与圣洁,改变各种坏脾气,并心中充满着一种全新、持久的动力与原则。“基督的生命传递给人的灵魂,借着基督的大能,圣灵本身成为人真实而活泼的性情。”(P217)也就是说,信徒被圣灵和基督更新后,一定会发生根本和持久的改变,包括人的性格、习惯、思想和性情,等等,都会越来越像基督的荣耀和性情。

八、基督的性情。

有了恩典情感和福音,信徒会变得温柔,不浮躁,可以饶恕人,满有基督的和平、忍耐等性情,“基督徒越是热心,他越远离怨恨和苦毒,越充满爱。不仅爱好人,也爱坏人。他的本质与核心正是基督徒仁爱之心。”(P222)当然,信徒还有真实的勇敢,这是一种内心的力量。“靠上帝的恩典,基督徒在两件事上表现出刚强:抑制邪恶的私欲和不洁的情感,以及坚定而自由地运用良善的情感,活出美好的性情,不被罪恶的恐惧感捆住手脚,也不因仇敌抵挡而畏缩不前。”(P219)

九、温柔的心灵。

爱德华兹认为,拥有真宗教情感即真信主的人,有温柔谦卑的性情,就像小孩子、羔羊和鸽子一样容易顺服,乐意接受上帝的福音,被祂的爱感化,说话谨慎,不喧哗,不鲁莽,更敏感于自己的罪,在圣洁的主面前谦卑。同时,信徒也有真勇敢,拥有正直的良心。

《宗教情感》祛除了诸多表明看起来非常敬虔与属灵的表象,比如爱去教会,多禁食和祷告,流泪和懂得很多教义性的知识,让人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激发我们内在的真实的属灵恩典与宗教情感,看到圣洁才是引导我们进入信仰生命的根本选择。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十、圣洁恩典的情感体现在信徒上是平衡的,具有美感。

爱德华兹认为,被圣洁情感触动的人,能在身心的各个方面发生改变。就像耶稣,他不仅关怀人的身体的冷暖,而且还喂养人的灵魂,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不仅要喜乐,还依然要为身上的罪忧伤;信徒既要在公共崇拜和团契中敬拜主,也要在社会关系里荣耀主,同时不忘安静、默想,操练独处;尤其是对一个成熟的信徒而言,要有稳定的信仰,情绪虽有正常的起伏,但要尽量避免大起大落。也就是说,受到恩典情感的对待,信徒会有稳定的性情和平衡的生活,不会轻易摇动,日日走向成熟。

十一、恩典情感会促发人更加属灵。

人被恩典情感得着,就会有属灵的喜乐,并且让人持续地享受其中,但这不会中止,也不能让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渴慕在成圣的过程中更加属灵,火热。这是恩典带给信徒的自上而下、自外向内的动力,这强大到足以支配人的属灵生活。

十二、一生追求圣洁行为

爱德华兹提到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完全顺服。基督徒必须积极实践所有的规则和要求,无论是从品格还是行为表现看,信徒需要投入全面的精力,脱离罪,活出圣洁。第二,立志成圣。基督徒活在恩典中,意味着他们都要殷勤服事上帝,不仅要立志行善,还要努力精进,投入所有的精力和心血。第三,矢志不渝。无论遇到何种问题和挑战,基督徒都要竭力对付和付上代价,结出属灵的果子。在这一部分,爱德华兹还回顾了圣洁情感的其他特征。

最后爱德华兹表达了一个检验信仰的标准:基督徒的实践和生活表现。考察信仰真实与否,
1.一方面来自人的宣告与语言,宣告信仰告白,理解、相信并确认自己的信仰,但我们的语言表达有一个弱点,我们往往善于掩饰,或是夸大,容易假冒伪善。即使真实说出信仰的真理,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理论和说法,但行为更少欺骗人,其实它就是圣灵的果子,其更能真实地呈现圣洁与恩典的果效。
2.言行一致,竭力做有利于基督和肢体的事情,“他们能表现出愿意舍己,为上帝和基督受苦,热爱基督教的利益和弟兄的福祉。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充分显出一种宁可 丢弃万事也不背弃基督,一切让位于基督荣耀的气质。”(P187)
3.良心上的确认。“但当圣经说实践是向我们自己的良心证明我们真相信基督教的确据时,是指我们自己良心能够看见的行为,这就不仅包括身体的动作,也包括心灵的运行。”(P189)


总结

读完《宗教情感》,对我颇有益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上帝圣洁的恩典与情感,将其与我们日常的外在表现、内心想法以及一时的感动明确区分开来。即便在当前神学体系日益完善、真理认知愈发清晰、信条愈发完备的当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以基督为中心,深刻经验他的恩典与圣洁。这便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当然,从篇幅与写作风格而言,其带有当时实验方法与反复论证的典型特征。

第二,这本书着重强调了知行合一,即内在想法、观念、信念与外在行为需保持一致。若外在行为无法体现内在想法,那内心或许并非真正如此想,也未被上帝真正改变。这是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这个注重知识、学问和智能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行为的意义。

第三,书中提到我们要接受考验、试探和试炼。在如今这个与以往差别巨大但整体一样邪恶的环境中,这是对我们信仰的真实考察。借助外在环境和表现,能够彰显我们的信仰。毕竟,有关内在的想法,我们自己看不清,只有上帝能洞察,所以借助这些来确认信仰是否真诚,实乃是一种必须的途径。
第四,书中着重强调,信仰需坚守良心的纯净与无垢,对此我们深有共鸣。诚如中国传统哲学所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的一言一行皆难逃鬼神的明察。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本经典之作与我们的现实需求和境遇高度适配,于我个人而言,它恰似一盏明灯,是无比珍贵的灵性向导。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

《《宗教情感》读书报告 | 凌金良》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2)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上午10:41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午8:05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