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郭易君
经文:路得记1:6-22
“经三朝,位卑寒,逢苍茫华夏之变局,遂颠沛流离于晋豫,乞荒千里,豕(shi)食丐衣,日转千街,鬻儿卖女,动心忍性于逆境,苟全性命于乱世”。


“杨百顺为了人生大事去问老詹时,老詹推心置腹地告诉他: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己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依靠谁,指望谁”是个神学问题
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什么样的神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也可以讲,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也是选择什么样的神。
士师记到路得记
哈巴谷书在讲国际局势,士师记在讲英雄历史,那么路得记在讲平凡个人在乱局中的“选择”。
得1:6-22
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8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9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11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12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15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引自《环球圣经译本》书卷结构
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20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引自《环球圣经译本》书卷结构


七七节(Shavuot):逾越节后七周
收获节;记念神赐下律法;举行成年礼。


伯利恒圣诞教堂
耶路撒冷南10公里的小城。拉结生便雅悯时难产而死的地方;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之地;耶稣出生的地方。

摩押的神基抹 כמש
摩押的国神(亚扪人也拜)。该名称与火和太阳有关。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将其描述为恶魔。
“摩押啊,你有祸了!基抹(Chemosh)的民哪,你们灭亡了!基抹的男子逃奔,女子被掳,交付亚摩利的王西宏”。
民21:29

基抹
“我是米沙,基抹之子,摩押王本人…” The translation used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of A. Lemaire (1994: 33).
—摩押石碑开篇
“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 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王下3:26-27)
摩押石碑Mesha Inscription
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娘家”一语的近东习俗
与“父家”相比,“娘家”的称呼更有温情。(创24:28;歌3:4,8:2)。与中国类似,古代近东地区,母亲是女儿的看顾者,也是爱情、婚姻、性爱方面的顾问和监督。

以色列的慈惠制度
律法规定以色列当照顾穷人、孤儿寡妇和外乡人(申24:19-22),如“拾取遗落麦穗”的制度。 “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利19:9-10)
兄终弟及的制度及习俗
根据创世纪38章、申命记25章,若兄长去世时无后,单身的弟弟有责任娶嫂子继承产业,生子后当以兄长之名命名,以为兄长留后。
律法书中的婆媳关系
根据创世纪2:24,圣经强调夫妻关系,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出埃及20:12摩西十诫第二个法版第一诫为“孝敬父母”。但律法中并没有直接讲婆媳关系的经文。“婆媳关系”的维系的根基在于“母亲”和“儿子”的关系。
当时的民族关系
以色列人:律法提醒以色列人不可憎恨以东和埃及人,但对摩押人有严格限制(申23:3-6),因摩押人曾在旷野不仅不帮助以色列人,反而诱惑他们犯罪(民25)。
摩押人:对以色列人有敌意,曾与其他民族联合抵抗以色列(士3:12-30);也有文化排斥的倾向,不易与以色列融合。
路得记中的宣教
路得是外邦女子,本不在选民序列,但却在选民历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耶稣族谱中的三位外邦女子之一。【他玛(创38);喇合(书2)】
讲道核心关注
从上帝“忠诚守约”之爱的属性看路得这位遵照此属性(显性或隐性,自知而不自知)而生活的敬虔Godly人的命运。
讲道大纲
第一、耶和华眷顾赐恩 v.6-7
第二、路得的忠诚守约 v.8-18
第三、祸福甜苦认定主 v.19-22
一、耶和华眷顾赐恩 v.6-7
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眷顾:造访、访问、调研之意。Visited.
耶和华听到了祂百姓的苦情,看到了祂百姓的艰难,并赐下恩典,使他们可以存活
生存主义关怀
上帝不只是“高高在上”只关心我们“是否属灵”的上帝,而是一个关心我们能不能吃上饭、活不活得下来的上帝。神的百姓在祷告查验神的旨意的时候小心堕入脚不沾尘的“虚假敬虔”陷阱。
二、路得的忠诚守约 v.8-18
拿俄米与儿妇的对话
这个对话中有三个人物角色:拿俄米、俄珥巴和路得。
对话分为三个部分:
1.拿俄米的自述和坚持;
2.俄珥巴的顺服与妥协;
3.路得的告白与持守;
1.拿俄米的自述和坚持 v.8-13
v.8“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Hesed)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恩待人”&“被恩待”
恩待死人和活人
被耶和华恩待:神在看着,祂必报应。
恩待:顾念、珍惜、在乎
诗篇136:23 “他顾念(חֶסֶד Hesed)我们在卑微的地步,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v.13“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The hand of YHWH is in me。

“甚是忧愁”&“攻击”
儿妇留下要承受更多的重担,而“散伙”是在绝境中放弃时的最后选项。
“耶和华攻击我”:是拿俄米的理解:“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1:21)。
2.俄珥巴的顺服和妥协
10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对俄珥巴进行道德谴责是不合适的
婆婆两次的情词迫切的劝勉后,俄珥巴选择了她自己的道路。
但俄珥巴的确有在信仰上的妥协:
15.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在哪里生活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多时候是选择侍奉什么样的神。
3.路得的告白和持守
16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三、祸福甜苦认定主 v.19-22
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19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20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玛拉”就是“苦”的意思),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回归“面包房”
伯利恒בית לחם Bethlehem:“遍地饥荒”的“面包房”重新有了粮食。这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神的女儿回到了家,回到列祖的家,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哪里是北漂之我们的家乡?

“苦”和“甜”
拿俄米עִמי :甜蜜“kindness, pleasantness, sweetness的意思。
玛拉מָרא:苦的,苦水;bitterness的意思。
出15:23 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
“全能者使我受苦”
拿俄米的苦难神学:苦难不在上帝之外。
“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诗39:9)
“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
“人在年轻(幼年)时负轭,这是好的”。(哀3:27)
21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空”与“满”
“满满的出去”& 是否真的满?
“空空地回来”& 是否真的空?
什么是“满”什么是“空”?
讲道回顾
第一、耶和华眷顾赐恩 v.6-7
第二、路得的忠诚守约 v.8-18
第三、祸福甜苦认定主 v.19-22
讲道核心关注
从上帝“忠诚守约”之爱的属性思想路得这位遵照此属性(显性或隐性,自知而不自知)而生活的敬虔Godly人的命运。
《赫塞德Hesed的爱|郭易君牧师》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