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在真理中扎根,在生活中效法耶稣基督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基督教要义》的作者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是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与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齐名。《基督教要义》第三卷(以下简称本卷)的主题为“我们领受基督之恩的方式:我们从这恩典获得何益处,以及这些益处所产生的结果如何”,本卷共有25章;本篇读书报告为本卷1-14章的内容,1-5章主要论述信心、悔改、认罪和赎罪,6-10章主要论述基督徒的生活,11-14章主要论述因信称义。


关于信心、悔改、认罪和赎罪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1.基督的事是借圣灵隐秘的运行使我们获益

如果 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罗马书8:9-11

我们个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

以弗所书4:7

神将圣灵赐给基督有特殊的目的:使我们与世界分别,并召集我们有得永远基业的指望。1 神将这些恩赐赏赐给基督,透过圣灵赏赐他的百姓。我们借着圣灵得以相信基督的救恩,基督用“用圣灵与火给我们施洗”,使我们拥有信福音的真光,并重生我们成为新造的人,又将我们献给神,洗净我们一切的污秽,做神圣洁的殿。2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2.信心的定义

1)信心建立在知识上,而不是假敬虔的无知之上
加尔文驳斥了天主教的“隐含的信心”,人们盲目的相信他们所不明白的,并接受一切教会的权柄,也毫不分辨将之奉为圣言;这是非常错误的。信心在乎认识神和基督,并不在乎敬畏教会。
加尔文将预备人相信的信心称为隐含的信心,那些见了耶稣行的神迹就相信基督是弥撒亚的人,这些人敬畏的态度使他们顺服基督,这是信心的起始;如果再愿意服从基督的权柄,并接受他的教训,表示了某种信心;耶稣也称留意他话的人为“信徒”,这是因为“神出于他的慈爱喜悦尊荣这敬虔的情感”,称这个情感为信心。这愿意受教的心与无知本身截然不同,那无知就是天主教徒盲目依靠而称之为“隐含的信心”。3
信心建立在神的真道上。保罗将信心定义为:人对福音的顺服;信心不只是知道神的存在,更包括知道神对我们的旨意如何。加尔文把信心看作是:对神的旨意的认识,是从他真道中获得的。

2)关于信心
“形成”和“未形成”的信心:“形成”的信心就是相信加上敬虔的性情,这是错误的;“未形成”的信心,有些人暂时相信福音,然而他们心中真道的种子在结果之前被挤住了,或在扎根之前就枯死了;有时看起来似乎已扎根,但它却不是有生命的根。
暂时的信心:是指被遗弃之人的拥有的信心,这是神为了更定他们的罪,而使他们更无可推诿,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感动他们,使他们尝到他的良善,却没有领受得儿子名分的圣灵。4 被遗弃之人唯一所领受的只是对恩典的含混的意识,神光照他们,然而这个光照与对信徒的光照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没有获得这恩典带给信徒的全备果效;神没有怜悯他们到将他们从死亡中救出并收养他们的程度。
圣经中信心的不同含义:有时信心的含义是敬虔的真道,信心包括一切属天的教义,有时信心被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教导,保罗将“信心”视为行神迹的恩赐,保罗也说信心是使使徒在真道上被坚固的教导。
加尔文称信心为“知识”,并不是人凭着感官所获得的知识,是人在高过或超出自身之时才能获得信心;保罗描述信心为“能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以弗所书3:18-19)。保罗这话表明我们所知道的是现今不存在和眼不能见的,信心的知识在乎确据而不在乎属世的辨别力。

3)确信与惧怕的对照
关于信心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该将神怜悯的应许只运用在别人身上,而是从内心接受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我们确信神的恩典,也会不断的被试探,被恐惧所摇动;信徒们可以借祷告刺激自己的惰性,免得放纵自己而变得冷淡。
信徒心中会有争战,会因救恩喜乐,也自己的罪忧伤;有福音的应许,也在自己的罪证里面恐惧战兢,这是因为仍在我们肉体中的不信兴起,攻击圣灵在人心里所运行的信心。5 为抵挡这一切的攻击,信心会以神的道武装和坚固自己;当信徒将神向恶人所发的列怒视为对他们的警告时,就特别谨慎,免得以同样的罪激怒神;或在反省发现自己的软弱时,学习全然依靠神。
我们对神的敬畏应该是尊荣和畏惧所组成的某种尊敬,我们对神的敬畏应该是孩童般的而不是奴仆般的;因为信徒们怕得罪神更胜过怕受刑罚,非信徒则惧怕神的报应随时临到他们。然而信心仰望神的慈爱,使人获得救恩和永生,信心并不相信长寿、尊荣和财富,因神并没有预定每一位信徒在今生都领受这一切的福分。信心反而满足于这应许:不管我们今生的遭遇有多艰难,神必不撇弃我们。

4)信心的根基是神在他的话语中白白应许赐给我们在基督里的恩典
神白白赐给我们的应许是信心的根基,因信心建立在这应许之上。除非人深信神所赏赐的白白应许,否则他的信心必不能坚固;除非信心将我们与基督联合,否则这信心无法使我们与神和好。6 除非神以他恩典的见证光照人心,否则人并不能有信心;因此信心需要真道,就如果实需要树的活根。神赏赐我们任何的应许时,我们就应当仰望基督。

5)圣灵在圣徒心中启示真道
林前2:11: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
以弗所书1:13-14:你们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因着我们的心喜爱虚妄,我们无法深信神的道,我们的心迟钝,所以无法看见神真理的光;因此若无圣灵的光照,神的真道就无能为力。神洁净人的心智(mind),想使我们理解真理,也使人的心灵(heart)在这真理上得以坚固。这样可以抵挡仇敌一切的诡计和诱惑,因为人心的不信不盲目更严重。而且赏赐人确据比赐人知识更难。

6)信心与盼望和爱彼此间的关系
希伯来书11:1: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确据,hypostasis,表示敬虔之人所依靠的某种支柱,就如在说信心等于确实和安全地握有神所应许我们的一切 7
奥古斯丁对信心的解释为:信心是未曾显明之事的证据,对于未曾看见之事的看见,对于模糊之事的明白,拥有现今所没有的,对于隐秘之事的领悟。
信心与爱:信心首先在人心里产生爱。伯尔纳说“保罗所夸敬虔之人所夸耀的包含三件事情,首先人必须相信在神的怜悯之外他无法得赦免;其次除非神赏赐,否则人无法行善;最后,人无法靠自己的功德配得永生,除非这功德也是神赏赐的”。
信心与盼望:信心产生盼望。盼望就是等候信心所相信神的应许应验。我们的救恩在乎盼望,当盼望安静等候神时,这盼望同时约束信心,免得信心因过于急躁而跌倒;盼望使信心刚强;盼望更新信心;盼望扶持信心到底。信心和盼望有同样的根基:神的怜悯。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3.借着信心重生:悔改

1)悔改是信心的结果,而不是先于信心产生。
“律法之下的悔改”:罪人因被深深的知罪刺痛并惧怕受神烈怒的击打,而在这困境中无法自拔;如该隐、扫罗和犹大。
“福音之下的悔改”:罪人一样痛苦地受击打,但却胜过它并投靠基督作为他惧怕时的安慰和痛苦时的避难所,作为医治他伤口的良药。如大卫、尼尼微城的百姓。8

2)悔改的定义
加尔文对悔改的定义:悔改就是我们的生命真正的归向神,这归向出于对神纯洁、真诚的畏惧;悔改也包括治死自己的肉体和旧人,以及得着圣灵的慰藉。
首先当我们将悔改称为“一心归向神”时,指的不只是外在行为的转变,也包括灵魂本身的转变;其次圣经时常劝人悔改,也同时提到神的审判,为要提醒罪人,除非他们趁早悔改,否则必遭受更重的刑罚;保罗称“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为悔改的起因,当我们不但恨恶受惩罚也恨恶罪恶本身时,就是“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最后悔改包含两个方面:治死肉体和得圣灵所赏赐的慰藉,治死肉体就是否定自己的本性,之后悔改所产生的果实是义行、属灵的判断力以及好怜悯。
加尔文将悔改解释为重生,因重生的唯一目的是要人重新获得神的形象,人越接近神的形象,神的形象就越在人身上被彰显出来。9

3)信徒经历成圣,今生却不会到无罪的完美地步
重生之人仍然有罪在心里面,并不断产生引诱信徒犯罪的欲望。奥古斯丁相信信徒只要活在地上,就会被无节制的欲望捆绑,以致无力从中摆脱,他称之为“软弱”;加尔文称这种行为为罪。在信徒身上,罪丧失了他的统治权,但却仍居住在他们身上。

林后7:11: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或作自责),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自己是洁净的。

保罗在此列出了七个悔改的起因、结果;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殷勤:因得罪神而深感对自己不满,被驱使更加的警醒,免得落入陷阱;自诉:罪人寻求洁净,求告神的赦免,而不是自以为义;自恨:罪人在内心叹息、责怪自己,并对自己愤恨,承认自己的邪恶和忘恩负义;惧怕:罪人考虑到自己应得的和神对罪人严厉可怕的愤怒;想念:罪人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和乐意顺服,是知罪的后果;责罚:人因惧怕神的审判而战兢,就在心里自我责罚,如羞耻、迷惑、呻吟、自恨以及其他出于深深知罪的情感;然而要学会自我节制,免得忧愁吞灭我们。

4)悔改的果子:圣洁的生活、认罪和罪得赦免;一生都需要悔改
约珥书2:13: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
雅各书4:8: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

真悔改的原则是人必须洁净内心的污秽;约珥说一心归向神、撕裂心肠而不撕裂衣服才是真诚的悔改;加尔文论述流泪和禁食不是悔改的必然结果,而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表现。“披麻蒙灰悔改”表示当神因我们的大罪向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自恨,这是在天使和世人面前定自己的罪;我们应当天天承认我们所犯的罪,也应该思想被我们遗忘的大罪。我们也应当分辨神吩咐我们常常当行的悔改,不同于那些已羞辱的跌倒,或放荡地陷入大罪,或悖逆不服神之轭的人醒悟的悔改。10

当人借着福音的教导发现他们一切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努力都是败坏和邪恶的,这才是奉基督的名所传的悔改。当人们被教导神使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并借基督的名使我们能在神面前白白称义,这就是传罪得赦免。11 恨恶罪就是悔改的开始,我们若常想在基督里,就必须努力的追求悔改,一生专心悔改,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5)不悔改和不得赦免的罪
希伯来书6:4-6: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不得赦免的罪:当人在神真理的光照下,无法以无知做借口,却恶意抵挡这真理,这是在亵渎圣灵,他们的抵挡本身就是亵渎圣灵。
不能重新懊悔:背弃真道的人并不是那些过放荡不节制生活违背神话语的人,而是故意弃绝神完整教导的人;当人得知真道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也没有了,指的是人弃绝基督的这献祭时,就再也没有别的献祭了。
无法悔改的人:因他们的呼求并不表示真归信或求告神,只是表示不敬虔之人在逆境中的担忧,迫使他们开始在乎他们从前所漠不关心的,即他们一切的益处都依靠神的帮助,然而与其说他们求告这帮助,不如说,他们在呻吟这帮助已离弃了他们。12
虚假的悔改:假冒为善的人有时暂时得释放,然而神的列怒仍在他们身上,而且,这怜悯并不是因为他们,而是用之做榜样教导众人。神暂时不施行审判,不一定代表神就永远不施行审判,他反而在后来更严厉和加倍地审判他们,为了证明他何等厌恶他们的虚伪。13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4. 经院神学家们对悔改的谬论与纯正的福音截然不同——论认罪和赎罪

1)根据圣经,检视经院神学家对认罪和痛悔的教导
经院神学家们说悔改包含三个条件:内心的痛悔、口中的认罪、行为上的补赎,也说这些条件对于赦罪是必要的。他们将痛悔视为蒙赦免的第一步,而且要求人要有相当程度的痛悔,才是适当和完全的痛悔;然而人无法确信他已尽其所能的为自己的罪哀痛。罪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忏悔和流泪,而是要定睛仰望神的怜悯。经院神学家认为:认罪就其本质而言出于神的律法,就其认罪形式而言出于教会的法规;在基督吩咐麻风病人去祭祀那里去的例子中,基督吩咐人去给祭司查看其实是为了避免祭司指控基督违反律法,因律法吩咐痊愈的麻风病人当给祭司查看,并借献祭赎罪。
雅各书5:16:你们要彼此认罪,相互代求。
我们应当相互坦诚并表露自己的罪,互相勉励、互相宽容、互相安慰,而在得知弟兄的罪时,就当为他代祷。14

2)向神甫告解是晚期才有的现象
在教皇英格森三世之前,没有吩咐人认罪的规条,事实上,这规条是在基督复活一千二百年后才有的;这规条是教会的主教所制定用来管理教会的体制,并不是基督或众使徒所设立的。
可利索斯托主教说“要将自己的良心带到神面前,在他那里赤露敞开,当将自己的罪的伤口给最优秀的医生基督看,并向他寻求医治。”

3)圣经对私下和公开认罪的教导
圣经教导我们只有一种认罪的方式:既然神自己赦罪、不记念罪,并除去我们的罪,所以我们只当向他认罪,为要蒙赦免。当人在神面前心怀这样的认罪,当他需要在人面前宣扬神的怜悯时,他的口也会有同样的认罪。
圣经教导两种私下认罪的方式:第一种是为自己,当我们相互倾诉自己的软弱时,我们就借互相劝告和安慰彼此帮助。另一种是为邻居,我们若因自己的罪伤害了他,我们就有责任平息他,叫他与我们和好。15

4)天国钥匙之赦罪的权柄
天国的钥匙与三种认罪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一是整个教会严肃的承认自己的过犯并求神赦免;二是个人因某种大罪得罪教会而公开悔改;三是个人因烦忧的良心寻求牧师而向他认自己的罪。
天主教的神学家下令所有的男女,一到懂事的年龄,都当向自己的神甫诚恳的承认他们一切的罪(一年至少一次),否则他们的罪就不得赦免。他们说钥匙有两把:审判以及捆绑和释放;说神甫有权决定捆绑和释放谁,并宣布谁的罪得赦免或归他自己;有权决定听人认罪时赦免人还是不赦免人,审判人时施行绝罚还是接纳他领圣餐。

5)反驳天主教认罪和赎罪的谬论及有害的仪式
首先,数算一切的罪是不可能;还会使人绝望而至终沉沦;其次数算一切的罪,会剥夺罪人真知罪的机会,并导致人对神和自己无知。认罪的一个确实原则是:认识到并坦诚自己的罪如同深渊且超乎自己的悟性。
因在人面前的羞耻而停止犯罪也是完全虚假的,当人在神甫面前认罪之后,就说“我没有罪了”时,没有比这更容易叫人放纵肉体了;并且没有任何一个神甫拥有天国的钥匙;天主教也用“宣告”错误的引导大家,将死人认罪的问题归为教会纪律;他们也编出另一种赦罪方式:惩罚和补赎礼,认为神甫是审判官。
然而圣经清楚的教导:神白白的赦罪的恩典。

6)唯有基督的恩典才能真正赎罪并使人的良心安宁
约翰福音1:29: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唯有基督才能除去人的罪,也就是说,既然唯有基督才是神的羔羊,他也是为罪唯一的献祭、唯一的除罪祭、唯一的补赎方式。

7)反驳天主教对于可赦免和不得赦免的罪之间的区分
天主教认为:某些罪是可以赦免的,而某些罪是不得赦免的,而不得赦免的罪需要重价的补赎;可赦免的罪能以某种较为简洁的方式洁净。他们承认神白白的赦罪,却又教导人以祷告、流泪,以及其他的方式获取罪的赦免。加尔文认为:神拒绝人的任何功德,反而只要求除罪祭;我们若借着基督从罪责中得释放,出于这罪的惩罚也必被免除。
神报应式的审判和管教式的审判的区别:一种审判是属法官的,另一种审判是属父亲的。第一种区分是:当神为了报应而惩罚人时,神的咒诅和忿怒就彰显出来;管教则是神的祝福,也见证他的爱。神严厉地管教他的仆人,却不会任凭他们灭亡;神在向圣徒发怒时更为清楚的彰显他的怜悯而非忿怒。信徒在受神鞭打的管教时,立刻省察并默想自己的罪,又因战兢和恐惧在祷告中求告神的赦免;所有不敬虔之人在今生所遭遇的苦难,都是通往地狱的入口,他们也可以借此从远处望见自己将来的灭亡16。第二种区分是:恶人在受鞭打时,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最后审判的惩罚;然而神杖打儿女,并不是要他们付出罪的代价,而是要因此引领他们悔改。管教在乎圣徒的未来而不是过去。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5.他们在赎罪上添加赎罪券和炼狱

1)赎罪券的谬论及其恶果
赎罪券的谬论起始的原因:当教会吩咐信徒行严厉到他们无法行的补赎礼时,他们恳求教会减轻他们的重担,因此教会提供他们赦罪的方式,被称为“赎罪券”。赎罪券亵渎基督的宝血,否定基督的血足以赦罪、使人与神和好、赎罪。

2)反驳天主教徒滥用经文证明炼狱的教条
哥林多前书3:12-15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奥古斯丁对本节经文的解释为:信徒不但必须因一些行为被炼净,甚至连最忠心造就教会的人,神也是在炼净他们的行为之后才赏赐他们。17 奥古斯丁认为:众人都期待身体的复活和永远的盼望,但每一个配得的人在死时都领受了死后的安息,就像众先知、使徒、殉道者,在死后立刻就享有安息的福分。我们的祷告并不能对他们有任何的帮助。因此为死人的祷告,是对祷告的亵渎,是不符合神的真道的。



1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一章2节,526页;
2《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一章4节,530页;
3《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二章5节,536页;
4《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二章11节,544页;
5《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二章18节,553页;
6《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二章30节,565页;
7《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二章41节,577页;
8《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4节,585页;
9《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9节,590页;
10《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18节,602页;
11《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19节,603页;
12《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24节,609页;
13《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三章25节,610-611页;
14《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四章6节,620页;
15《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四章12节,626页;
16《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四章32节,650页;
17《基督教要义》第三卷,第五章9节,670页;

《《基督教要义》第三卷1-14章读书报告 |张西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请微信联系:danyixinzhi。

(1)
上一篇 2025年1月22日 下午8:03
下一篇 2025年1月23日 下午5:1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