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的欢愉与惘然——亚斯伯里复兴之我见|David Tang

2023年2月,发源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亚斯伯里复兴”引发了世界各地基督徒的关注。笔者从教会史视角观察这一事件,并对本次“亚斯伯里复兴”,以及其所属的“复兴运动”传统加以综合评述。笔者认为,本次“复兴运动”尽管呈现出“Z世代”在信仰之中的巨大活力,但其承袭自大觉醒运动的“当下性”和对信众主观感受的强调值得中国教会深刻反思。上帝圣言始终应被作为匡正教会活动,以及“复兴”传统的最终准绳。

朝圣者的欢愉与惘然——亚斯伯里复兴之我见|David Tang

二、“鸿雁长飞光不度”:“复兴”的时空之限

   正如上文所述,建基于旧约的复兴运动往往被局限于“这地”—亚斯伯里复兴亦然:不少人如古时风雨兼程的朝圣者一般远道前去,以期分有其中的些许荣美;其落幕一定程度上也与Wilmore镇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朝圣者”有关11。一地的盛大“复兴”往往不会自动蔓延到另一地;即使上溯到18世纪初的美洲大复兴时期,乔纳森·爱德华兹在宣读他赫赫有名的布道《罪人在愤怒的上帝手中》(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时,也以邻近的苏菲尔德镇(Suffield)的空前盛况痛斥他在恩菲尔德镇(Enfield)的听众:“你们怎能在如此(悲惨)的处境里多停歇一刻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和苏菲尔德镇的居民一样珍贵,而他们正一天天涌向基督吗13 ?”

   不仅如此,本次“亚斯伯里复兴”还对公开的“神圣场所”(sacred place)表现出明显的依赖:引燃复兴的晨祷会在休斯礼堂举办、学生们在复兴的最初几日也流连于此。此外,历史上发生在亚斯伯里的其他复兴案例亦多缘起于礼拜堂内8。宗教学家Mircea Eliade曾指出“神圣场所”的三项重要特质14

  1. 其门槛一方面将内部的“圣域”(sacred space)与外部的“俗域”(profane space),以及宗教性个体(homo religiosus)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存在方式–“宗教存在”(religious being)与“世俗存在”(profane being)划分开来,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由俗域前往圣域的通路;
  2. 承载着其所属传统视角下真实世界的缩影(imago mundi),譬如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认为耶路撒冷圣殿中庭院象征大海、圣所象征陆地,而至圣所象征天庭;
  3. 保存着对过去某种不属此世的“圣显”事件(hierophany)的记忆,譬如苦像用于纪念基督受难、圣母子像用于纪念道成肉身。

据笔者观察,休斯礼堂一如多数新教礼拜堂,陈设较为简朴;具备信仰底蕴的象征物较少,只是讲台前偶尔放置一座木制十字架,以及数扇玻璃花窗而已。进一步与Eliade专著中的理论相对照,可以发现:特质1)中礼堂内外的圣俗对照并不十分鲜明,特质2)中对人所寓居世界的象征意蕴也非常微弱;这或许也可看作改教运动以来人们对“圣俗二分”和寓意解经传统极力破除,以及对中古欧洲一度星罗棋布的“神圣空间”大幅再造的缩影15。因为记忆与引发“内在赋形”(informatio)的思考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人们在当下对外物的观看16,特质3)多少得以保留—只是我们难以确知人们在休斯礼堂所铭记的,究竟更多是作为“他者”的救主在遥远时空中的生平与作为,还是在过去一个世纪数次发轫于亚斯伯里的复兴事件及其在当下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两者一定程度上都有“圣显”的性质,尽管它们在救赎历史中的重量分别有如泰山与鸿毛。

除了受限于狭隘的空间,单次复兴运动的时间局限性也同样明显。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人是时间之内的存在;奥古斯丁甚至将时间称作“灵魂自身的拉伸”(distentio animi ipsius):人可以感知并测度时间、经由意愿转向在时间之中行动,却又为“当下”的种种纷扰往来撕扯(tumultuosis varietatibus dilaniantur)、渐渐消融于其中(in tempora dissilui)而无可奈何17。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都发生在从未来经由现在、流往过去的时间长河之中,注定有始有终。与此相对应地,神在其实存之内永恒(aeternus)、无变(immutabilis)且全在(omnipraesens),并不受其所造线性时间的束缚。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作为灵修传统的“默观”(contemplatio)提供了缓和时间侵蚀的一剂解药:使心灵依偎(adhaerere)在独立于时间流逝的超然实存之上。由此观之,英美觉醒运动以降的“复兴”传统则有非常明显的“当下性”:为期数日的营会、激烈而极少受约束的情感宣泄、亚米念派神学对“圣徒恒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否定均使得原本被认为“不占任何空间”的“当下” (praesens autem nullum habet spatium),以及人们在此刻的具体作为变得至关重要;没有时间流逝的永恒则被相对边缘化。卫斯理更进一步提出,信徒在此世的某些时间点就能达到毫无罪恶的“全然圣洁”状态(entirely holy);但这一状态却又未必能一直延续,因而信徒可能需要一再被“复兴”18

   其次,基督信仰与教会的“大公性”(καθολικός)不仅要求来自不同民族、地域甚至历史时期的信徒“尽入彀中”、散布各处的地方教会对真理达成共识(sensus fidelium)19;还表明教会所给予的教导、关怀与惩戒应能涵纳所有的人类经验(embracing the whole of human experience)20。这三项要求都是无时间性的,因而植根历史的大公教会传统可以作为衡量当下教会之内种种事宜的一条准绳。在这一层面,复兴主义(Revivalism)—对复兴运动的极度推崇–其实面临着相当的窘境:它的支持者们固然可以上溯到旧约中以色列民从巴比伦归回后重建圣殿、欢呼与哭号无可分辨的空前盛况(拉3:11-13),或是认定自己纠正了中古与改教初期人们心灵“死气沉沉”的惨淡现状5;但就笔者对教会传统的有限认识而言,“复兴”一词仍然是一个相当新颖且“人造”意味较浓厚的概念,其历史也至多只能直接上溯到18世纪的美洲大觉醒4或是英国循道宗运动21。特别地,笔者尤其对本次“亚斯伯里复兴”之中大学生们拒绝26岁以上人士入场感到困惑:这明显违背了上述基督信仰“大公性”要求中的第一与第三条,而仅仅是为了让“Z世代”这一特殊人群的声音在当下性极强的“复兴”之中取得压倒性优势。诚然,各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自己的某些特质;但何必因为潜在的“唯我独尊”而将整个时间轴,以及横跨其上的“圣徒相通”生硬斩断于会场门外呢?



章节导航🔗
一、“欲辩已忘言”:“复兴”的字义辨析
二、“鸿雁长飞光不度”:“复兴”的时空之限
三、“永结无情游”:“复兴”背后的人论变迁
四、“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复兴”所遮掩的羁旅殊途
反思与后记


 13 英文原文如下:’How can you rest one Moment in such a Condition? Are not your Souls as precious as the Souls of the People at Suffield, where they are flocking from Day to Day to Christ?’ Edwards, J. (1741).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A Sermon Preached at Enfield, July 8th, 1741.
14 Eliade, M. (1959).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5Coster, W., & Spicer, A. (Eds.). (2005). Sacred spac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拉丁原文如下:’Deinde in ipso animo, ab iis quae extrinsecus sensa sunt velut introducta inventa est altera trinitas, ubi apparerent eadem tria unius esse substantiae, imaginatio corporis quae in memoria est, et inde informatio cum ad eam convertitur acies cogitantis, et utrumque coniungens intentio voluntatis.’ (De Trinitate 15.3, https://www.augustinus.it/latino/trinita/index2.htm)
 17Confessionum Aurelii Augustini 11.10-28, https://www.augustinus.it/latino/confessioni/index2.htm.
18 Bebbington, D. (2009) Revivals, Revivalism and the Baptists. Baptistic Theologies, 1(1), 1-14.
19Crowley, P. G. (1992). Catholicity, inculturation and Newman’s Sensus fidelium.
20 Bavinck, H. (1992). The catholicity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church. Calvin Theological Journal, 27(1), 220-251.
21 Revivalis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revivalism-Christianity.




《朝圣者的欢愉与惘然——亚斯伯里复兴之我见|David Tang》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9)
上一篇 2023年3月7日 下午5:40
下一篇 2023年3月14日 下午6:10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