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 14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5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16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
马可福音10: 13-16
马可福音的简略大纲
- 1-8章 在加利利地区的服事
- 9-16章 去往耶京的受难之旅
第十章大纲 仆人在犹太地和比利亚的服事
10: 1-12 关于离婚的教导 (婚姻)
10: 13-16 耶稣爱孩童 (教育)
10: 17-31 青年财主 (投资)
10: 32-45 第三次受难预言及门徒不恰当的回应
10: 46-52 治好盲人巴底买
平行经文
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就责备那些人。 14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5耶稣给他们按手,就离开那地方去了。
马太福音19: 13-15
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要他摸他们;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 16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7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路加福音18: 15-17
要素分析
时间:“那时”then(太19:13),紧随离婚的教导之后。
地点:犹太的境界,约旦河外(可10:1)。
人物:门徒们disciples;家长们people;孩子们children;耶稣。
事件:耶稣祝福小孩子
原因:家长希望夫子给孩子按手,门徒责备家长。
结果:耶稣恼怒,责备了门徒。

一、门徒的三观
——强弱性、价值观、重要性
(一)v. 13“小孩” παιδία
指婴儿或不到十来岁的孩子,马可福音5章39节曾用过;平行经文路加福音18章15节用的词语是βρέφη,指婴幼儿。

17世纪荷兰黃金时代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之一

(1472—1553)文艺复兴时期德国重要的画家
(二) “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
“有人”很明显一般是小孩子的父母
让耶稣摸头或“按手祷告”(太19:13)是犹太人重要的传统,代表着某种神圣性的联合和祝福。

(三)“门徒便责备那些人 ” but the disciples rebuked them
(1) The disciples复数,表明不赞同带小孩子到耶稣面前的不是少数,而是多数。
(2) 责备ἐπετίμων:of judges, lay a penalty on a person.论断,惩罚。(Liddell, H. G., Scott, R., Jones, H. S., & McKenzie, R. (1996). In A Greek-English lexicon (p. 667). Clarendon Press).
(3)“那些人”:复数。一群父母被怼了。
门徒责备家长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主事工很忙,按“轻重缓急”之序,这是找事儿,医病赶鬼的大事还干不完。
(2)前边已分享, “小孩子”被看为“脆弱、无用和价值小”。
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耶稣不赞同门徒的轻看小孩子的看法,以及其背后的三观。
耶稣甚至直接用“恼怒”来表达对这种“属地、属血气”看法的不满情绪。
二、耶稣的恼怒
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马可福音10: 14
(一)恼怒
ἠγανάκτησεν:be angry, indignant, displeased 不高兴,不开心,发怒,愤慨。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的情绪。
这个词在马可福音再一次出现是在10:41节,“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
这里我们看到耶稣人性中丰满的情感,这种神圣的义怒的出现不是因为祂的罪,而是因为门徒仍然不理解福音和神的国。
从这里边可以有一个小小的应用,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愤怒和别人的愤怒。信耶稣不代表没有愤怒,而是真实、节制地面对自己的愤怒。并在别人的愤怒中学习神的公义法则。
(二)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耶稣直接的命令: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我不嫌他们年龄小,“脆弱”,“无用”。
不要禁止他们:责备语气,“你们这些做门徒的,行了我不愿意禁止的,与我的心意相反”。
为什么主不禁止小孩子到祂那里去?
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
诗篇8: 2
神在卑微、软弱、无用之中建立祂的国。
摩西的笨口拙舌,雅各的腿瘸成为了选民的特征,大卫胜过歌利亚,老小而非老大被主祝福和选用的例子都证明“神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凡有的却如“无有”的。凡没有的却是有的。这实在是天国的奥秘。
有才华的不因才华得救;神不喜悦马的力大和人的腿快;自以为有的智慧、财富、容貌、权力,会容易使人信靠自己,不信靠上帝,因此反而成为了愚拙、贫穷、丑陋和真正的卑贱。
耶稣的恼怒这件事情使我们看到,任何组织和个人试图拦阻孩子们到主面前的都是神不喜悦的,不管他是谁。
应用:
1.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主面前,在家里用圣经教养孩子。
2.教会里轻看孩子的是不蒙主喜悦的,而那些愿意服事孩子的人是蒙主喜悦和祝福的。
三、天国之子的特征
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15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16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
马可福音10: 14b-16
(一)神国/天国
The kingdom of God, 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神的统治;罪恶被最终处理之后,一个干净、纯粹、和平、喜乐、公义和荣耀的统域。
可指一个实在的空间和时间,也可指超越时间空间之外的存在状态。但一定包含这些要素:上帝、信耶稣的百姓、公义的统治…..
“神的国”翻转了门徒对“地上的国”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启发门徒,重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29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哥林多前书10: 28, 29
因为人所尊贵的,是 神看为可憎恶的。
路加福音16: 15b
(二)像小孩子
并不是代表孩子没有罪性和罪行,而是与大人相比,小子的宝贵的天性和品格。比如:
因着柔弱,必须依靠别人;
因着单纯,容易相信别人;
因着无有,比较容易满足;
因着天真,也就容易顺服;
因着无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我们从反面来看,小孩子:
没有那么社会
没有那么有城府,会装
没有那么看重面子
没有那么“成熟”、“老练”
没有那么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
没有那么有心眼、会算计……
保罗在罗马书上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做小孩子和老练的关系:
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
罗马书16: 19b
耶稣的教导非常严厉和绝对: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 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马可福音10: 15
想起八福的总结:
虚心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怜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为义受逼迫的人,被捏造坏话毁谤的人。
天国之子,
看起来没能么精明,没那么会来事,甚至有时候是愚拙的。
但正如保罗所说:
因 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 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哥林多前书1: 25
地狱之子,
有可能看起来精明、会来事、有城府、有“智慧”
但正如雅各书所启示的,外邦的嫉妒和争竞不是天上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
雅各书3: 15
讲道总结
我们从门徒的三观、耶稣的恼怒和天国之子的特征三个方面分享了耶稣爱孩童这段经文。盼望我们每个人在恶上像小孩子,在善上做大人,凡事讨主的喜悦,在地上度余生的年日。
《耶稣爱孩童|可10: 13-16》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请微信联系:danyixin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