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示巴到耶路撒冷——我们站立在此 | 郭易君牧师

在这短暂而又黑暗的世代中,惟有复活的主,得胜的君王是我们永远地盼望!
在风浪之中,祂给我们勇气;在征战之中,祂给我们能力;在敌人面前,祂给我们爱……
这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立场,我们站立在此!

二、从教会论的基本概念看教会

(一)“不可见”中的“可见”

教会是圣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舍己流血召聚、买赎回来的(ἐκκλησίαν,太16:18-19,18:18),是“所有世代一切真信徒的团体” 5。就此意义上说,教会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彼得等十二使徒,到马丁路德、加尔文,马礼逊、戴德生,蔡高、梁发,宋尚节、王明道、倪柝声弟兄,以至于当下每一位真信徒,共同构成了基督的身体——教会 6。教会超越了时间、种族、国家和阶层。会众在“被拣选的族类”,“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的新身份之中,要“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因此,教会是不可见(Invisible)的。这不可见的教会是上帝眼中的教会。路德和加尔文指出,天主教会虽有外在可见的组织形式,却不是真正的教会。“可见的教会”(Visible)是指认识基督并在生活中见证主的信徒所组成的教会。与改教时期的天主教会一样,三自教会在中国虽是“合法教会”(Legal),有教会的外在形式,在上帝国度里却没有合法性,不是真正的教会。家庭教会虽是“非法教会”(Illegal or underground),却在上帝国度里被耶稣基督授予“天国钥匙”,得到合法性,是真正可见的教会。在“不可见的教会”之中,一定会有来

自三自的真信徒,但一定有一大批三自的“参加者”被排除在外;在“可见的教会”之内,一定有一大批认真践行信仰的人,但也必然有尚未认识主甚至抵挡主的人存在。

(二)“大公”中的“地方”

使徒称呼在家里的聚集为教会。保罗问候百基拉和亚居拉家中的教会(罗16:5),“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并她家里的教会安”(西4:15),腓利门家里的教会(门1:1-2)。据此可知,使徒时期家庭教会是信徒的主要聚会形态 7。袁相忱弟兄在论证家庭教会圣经依据时特别强调“在家中”这一特点;林献羔牧师强调家庭教会是“House church”而不是“Family church”。他指出马可楼120人的家庭聚会(徒1:15)里的信徒明显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Family member)的聚集 8;王怡牧师则强调家庭教会是在私人性的物理空间聚会,这并不影响其公开性的信仰表达 9

使徒称呼城市、地区以及全世界的教会为教会。保罗称呼哥林多和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为“在哥林多神的教会”(The church of God in Corinth),“帖撒罗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稣基督里的教会”(林前1:2;贴前1:1) 10,这里都是指一个具体的教会;路加也以地区性的方式指称教会,例如,保罗信主之后为主作见证,“犹大、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徒9:31);同时使徒们也以世界性的广泛性用法指称教会,例如保罗在以弗所书中以“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这里的“教会”明显是普世的、大公性(Catholic)的教会。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会的大公性或普世性体现在教会既作为地方性和具体的教会存在,同时这间地方或具体的教会又是普世教会的一员,不可分割、不能孤立。无论是犹太人为主的教会,还是外邦人为主的教会;是希腊人为主的教会,还是罗马人为主的教会,他们已经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在基督里合而为一,被统称为“教会”(弗2:14)。在基督“已然、未然”的末世论框架之内,作为普世教会一员的中国各地的真教会,其大公性不因世俗权力的限制和阻碍而减损。无论“允许”还是“不允许”,“合法”还是“不合法”,中国家庭教会的普世性与大公性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三)“天上”中的“地上”

基督徒是一群有着“双重国籍”的人,他们虽活在世界,要在这个充满劳苦的地上努力工作,荣神益人,但他们地上国度的国籍是暂时的。这世界其实不是他们的家乡(来11:15-16)。他们的盼望在乎那可爱的天国,这个国籍才是永恒的。教会是天国在地上的大使馆,“它是一个在其他国家境内代表本国的机构。它向东道国声明本国的权益,并为生活在东道国的本国公民提供保护” 11。教会既是罪人的集合,也是圣徒的相聚。在教会之中圣徒预尝天国的滋味。但教会同时又活在这个充满着罪和争战的世界,它在地上有其身份;在此世俗身份之中,它应当顺服在上的世俗权力,在不违背上帝的前提下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因此在基督再临之前,教会以天上和地上两种身份存在:

首先,教会是信仰共同体,即选民为了敬拜上帝的目的而聚集在⼀处,他们为了认识上帝、敬拜上帝、服侍上帝和荣耀上帝而存在。在此意义上,凡不是为了敬拜上帝的目的而聚集在一处的任何集会都不是教会。凡不是选民,既使是在教会里,也不属于这个群体,从救恩意义上而言,他们仍然正在与上帝为敌,正如爱德华兹所言,活在上帝烈怒的审判之下。但是,从古至今,教会的门一直向不信的⼈开放(如同圣殿中有外院一样):无论他们怀着任何目的,当不信的人踏进教会门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被欢迎和礼遇,因为主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盼望他们成为被福音改变和支配的人。

其次,教会是社群共同体,即选民因为敬拜上帝聚集,成为与世界分别却又在世界之内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享受上帝、以上帝为乐,在上帝面前吃喝快乐,以恩典为记号,以爱为旗帜,彼此服侍,彼此造就;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生活去见证信仰,吸引不信的人认识上帝、荣耀上帝并以上帝为乐。再次,作为社群共同体,他们在不违背信仰的前提下尊重政权并遵守法律秩序。教会的社群共同体特性使其天然具有结社的特征,这种特征要求基本的物理空间和属地条件。当然他们可以“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漂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7-38)。

教会“天上”和“地下”双重身份的存在,使其具有某种内部与外部的张力。内部的张力在于他要在此地与不信的人一样经历真实的挣扎与苦痛,他要踏踏实实过每天平凡而琐碎的日子,从这个意义上他与世人没有多少区别。此时天国是以隐藏的种子的形态埋在他们的心里。但他们要带着盼望活着,盼望主的国和主的义,正如印度宣教之父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所言,他只是暂时从天上下来修鞋。作为基督的门徒,他们虽然是天国的王子,万物都是上帝的仆役,但他们要学习“凯撒的物归凯撒,神的物要归给神”(太22:1),在暂时的世俗秩序中像耶稣一样道成肉身尽诸般的义(太3:15),过“可上可下”的生活。

(四)“出世”中的“入世”

耶稣非常明确地指出信徒群体的“出世性”:“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约17:16)。基督的教会从本质上是“出世”的,虽然他们要服务这个世代,但他们不是为了这个败坏的世界而活,他们本质上是一个来世的、彼岸新世界的群体,他的出世性使其不与世界同流合污,也使其可以担当起“外邦人之光”的功能;教会若是没有出世性,就会失去使命,变成了地上的一个普通组织或团体。它要仰望星空,也要着眼未来,它不能只是鼠目寸光,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却要看重世人不看重的人的灵魂的价值。教会的出世性,使它对权力、金钱、名誉采取较为超越及管理者的态度,不以外表判断人和事物。

耶稣同样指出“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17:18)。因此教会又在地上,他们要在这个地上,度过这又苦又短的人生(创47:9),又要担当基督的使命。虽然与世界的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爱恨离别,遭遇患难、伤痕、黑暗和逼迫,但是主给祂的百姓以应许,就是不离开他们。虽然他们如同羊进入狼群一样,常在软弱、紧张、危险的处境中,但主让他们在一种不友好的环境学习信靠、喜乐、敬虔和智慧地生活。主教导他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在这个教义之中,教会的入世性体现在这种被动的神圣张力之中的恒忍和温柔,在弹性之中过大喜乐的生活(雅1:2)。

教会的“出世性”和“入世性”体现在一种“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生活。基督徒对于世俗事务,可以采取更加超然的态度看待,毕竟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长存(约一2:17)。但是这并不是如佛家、道家或欧洲修道院般过遁世的生活,乃是一种在“出世心态中”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我们不逃避这个世界中的冲突和苦难,也正视人性中的罪和黑暗,以一种昂扬向上得主最终奖赏的心态,努力奔跑。在金钱上竭力挣钱、竭力省钱和竭力奉献,在人际关系中,凭着基督的爱饶恕人,以和平、服侍和成全对待这个社会,在各样的秩序当中学习谦卑顺服、仰望等候、积极努力地生活。

(五)“内部”中的“外部”

教会按照《圣经》教导敬拜、祈祷、团契、奉献、讲道、教训和治理,这是其作为地上共同体的基本功能及内部要求。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按照《圣经》及教会的教导跪下祷告、伸手服侍、起来赞美、生命长进都是内部建造的事情。在文革等极端的环境之中,我们的前辈们在内部建造中为我们留下了敬虔传统和受苦传统,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什么时候,教会的内部建造是基本功,信徒的“内功”是外在服侍的基础。若是我们丢了前辈敬虔生活的榜样和受苦背十字架的精神,我们做的许多工将成为草木禾秸的工程。求主坚立我们,效法中国教会那些对教义“忠贞”,在克己“成圣”中不妥协的前辈们的生活。

作为地上共同体,教会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无论信徒如何追求天国,他们都需要实际生活在这地上,他们要生产生活、吃喝消费,他们身边有不信的邻舍和客观存在的政治、社会秩序。在人伦中,他们要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夫妻相爱、兄友弟恭、交友以诚;在社会中,他们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正常纳税,并作为公民努力服务于所在的社群和国家。从现代国家的概念而言,教会是一群公民因信仰的缘故而结社聚集在一起的宗教团体。教会与经济组织以及其它社团组织一样,应当享有基本“公民待遇”意义上的权利,而不应当被歧视和差别对待。

教会“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双重属性,要求信徒过“可内可外”的生活。关起门来敬拜赞美、流泪祈祷、刻苦研经,打开门来在小事上尽忠心、做好管家,认真工作、服务他人。这不仅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基本生活形态,也是耶稣基督大使命、大诫命的基本要求。一个不追求在教会内部生命操练和长进的基督徒,不可能有力量服务;同时一个不服务他人的人,也就无法明白基督“爱邻舍”的教导。这爱在“爱弟兄”之后又加上“爱众人”。在这服务之中,教会的使命就自然被出来表现了:不仅藉着口传,也藉着身传,使人看见我们的好见证,便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

(六)“历史”中的“当下”

教会的历史性体现在教会在时间之中。它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客观团体,在历史中留下痕迹和记忆,或者说它在不可见的教会层面作为基督的身体所经历的所有事件就构成了上帝对人类的救赎史。中国新教的历史本来就不长,抛开历史来谈当下,不仅是无知的,也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是由一个一个认真寻求信仰、面对信仰的信徒所共同组成的,是由一间一间具体的、可能卑微、渺小、不起眼的小教会所谱写的。教会的历史是上帝大历史中的清流。如同以色列在万民中一样,教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代表。不理解中国教会史,就无法真的理解中国,这是不信的人不能理解也不愿意理解的。

教会也活在当下。摩西和大卫都在服侍了他们那一代人之后睡了。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打的仗,我们若逃避了,就会失败,子孙就要遭殃。我们过去经历“三自”运动、文革、改革开放后的屡次被逼迫,也经历暂时的宽松。走到如今,教会在经历新的挑战。有人试图用“城市新兴教会”的提法割裂历史;有人用“新三自”运动笼络人心;有披着羊皮的狼以所谓“中色神学”迷惑主的百姓。从本质而言,教会的敌人虽与前辈们一样,但世俗主义潮流中的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理性主义至上的潮流中的新自由派神学与新诺斯底主义、极权主义潮流中的混合主义和绥靖主义,都是当今教会需要极其警惕的。

在“历史”和“当下”的教会中,我们需要用“可近可远”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秩序。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长河中,我们目前所经历的,都非新事。过去主的百姓遭遇如何,今天的我们也如何。现在所面临的这一切,都要过去,且都要写在历史中,因此求主赐给我们眼光,祂在呼唤我们忠诚和持守,站稳自己的立场;我们依然要有“当下”的眼光,这帮助我们脚踏实地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在信心和恒忍之中认真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挑战,把困难当作见证主的机会。正像一位北京的老前辈所说,与过去文革中艰难的环境相比,如今教会虽然有些难处,但实在算不得什么,应当感谢主,并继续信靠祂得胜的大能 12

(七)“门训”中的“宣教”

作为常识,我们都知道马太福音28章18-19节耶稣基督升天前颁布的大使命,从解经的角度而言,在原文之中,只有一个主要的谓语动词“门训”(Make disciples),其余“去”(Going),教导(Teaching)和施洗(Baptizing)都是辅助动词。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大使命的核心是建造门徒,“把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使人真正认识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复活的福音,并愿意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教会的“去”、“教导”和“施洗”,是为了培养跟随基督的真门徒。若是教会忘记了这一点,无论教会的项目和活动(Program)多么丰富,都未必在基督的心意当中。

God is God, God is good, and God is Great。上帝是大神,是大君王,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地上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上帝,祂希望万国都来就祂的光辉。作为信心中亚伯拉罕的子孙,“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如今教会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娱自乐,把信仰作为“家神”和“国粹”,也不能在艰难处境中明哲保身,而是带着深深的使命感,使万国万民因我们蒙福。当初以色列民因为自高自大,看外邦人如同猪狗,因此上帝将大使命赐给教会,让教会承担宣教的职责。如果教会忘记了这历史的教训,忘记当今世界那些不信的人,忘了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这样的教会就是忘了那位离开天庭降在人间的“宣教的上帝”(God of Mission & Mission of God)。

如果一间教会不训练门徒,也不参与宣教,我们就要谨慎地称它为教会。教会可以幼小,可以只有穷寡妇的两个小钱,但若它完全没有这个心,那我们要非常小心地面对它对自己是教会的宣称。家庭教会虽然在门训上未必完全,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竭力地按照《圣经》和良心自由,传讲着主的话,执行着主的圣礼,并有一定的教会纪律与管教 13。更重要的是,家庭教会虽然面临各样的限制和阻碍,但或多或少他们都在参与近处或远处的传福音和宣教,他们关心万国万民中尚未得救之灵魂的福祉,为他们祷告祈求,希望他们蒙恩得救。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会是在宣教上顺服主呼召的教会,是真正正当的教会。



5〔美〕古德恩:《系统神学》,美国:更新传道会,2011年3月版,p862.
6 现今的信徒,事实上是在历世历代信徒见证围绕之中为主做见证的(来12:1)。
7 有牧者认为保罗在以弗所推喇奴的学房传道当做在公共空间聚会的证据。重点不在家里还是在公共空间,重点是真理和教义上是否对主忠贞。
8 林献羔:《我们经过水火》,《世代》,2011年夏季号。
9 王怡:《家庭教会的传统和城市教会的公开化》,《中国人权双周刊》,2009年第12期。
10 “The church of the Thessalonians in God the father and the Lord Jesus Christ” (NIV).
11〔美〕约拿单.李曼:《教会成员制》,美国:九标志事工,2012版,p21.
12 在与王湘衡大夫多次的交流中,老弟兄反复地提醒我们要宣讲耶稣的十字架,要在现在的处境中感恩、赞美,因为主若不许可,我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害(路21:18)。
13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认为按照真理宣讲主道及执行圣礼是真教会的标志;苏格兰信条,在此两条之外,又加上了执行教会纪律一项。






《从示巴到耶路撒冷——我们站立在此 | 郭易君牧师》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请微信联系:danyixinzhi。

(6)
上一篇 2022年4月14日 下午4:46
下一篇 2022年4月17日 下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